媒体报道
首页/媒体报道

中国教育报:“红色引擎”聚势赋能 “三全育人”照亮未来

时间:2024-04-22  访问统计:3960

2024年4月22日,中国教育报07版:

 

“红色引擎”聚势赋能 “三全育人”照亮未来

武汉市东西湖职业技术学校党建引领下“东职·1984”三全育人模式探索及实践

 

浇花浇根,育人育心。武汉市东西湖职业技术学校以党建为引领,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积极开展“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创新育人模式,在系统性设计、针对性加强、整体性推进等方面进行了探索与实践,打造了“党建引领下‘东职·1984’三全育人模式,即“1”个目标——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实施“9”大维度育人举措,勾画大小“8”字全过程育人螺旋,构建“4”方协同全员育人机制,效果显著。学校以高质量办学担负起了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神圣使命,极大地促进了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1”个目标强统领

党建铸魂凝聚育人力量

 

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三全育人”是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职业教育思想政治工作,整合教育资源,提升育人质量,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举措。

怎样发掘一切校内外资源,切实绘好“三全育人”施工图,锻造技术技能人才素质修炼的“大熔炉”?

近年来,始建于上世纪80年代的武汉市东西湖职业技术学校,紧紧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教育的根本问题,坚持党建引领,积极践行“润泽生命,点亮自信,让每个生命朝向自信生长”育人理念,全面推进三全育人工作。

党建既是凝聚力,也是创造力。学校充分发挥党委领导作用,将党的领导贯穿于教书育人全过程,着力打造“红专严实”党建品牌,履行德育和思想政治工作领导职责和主体责任,将党支部建在各专业,建立了党员名师工作室,打造示范岗,以点带面辐射带动教师党支部建设和业务相融合,打通、融通和畅通党建工作与“三全育人”综合改革,汇聚育人力量,增强育人成效。

学校建立了党员干部联系学生进班级、进课堂、进头脑、进心灵的四进制度,落实听一节班会课,讲一堂思政课,访一次学生宿舍,做一场分享的四一机制,通过思想引领、行动引导、情感感化、心灵温暖,全方位提升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和职业素养,以高质量党建打通三全育人最后一公里。

为培养有历史责任感、志存高远的时代新人,学校非常重视党建带团建工作,着力建设特色团校,开设了汉绣、书法、经典诵读、合唱、舞蹈、管乐团、足球、篮球等20个综合才艺类学生社团和近百个专业兴趣小组,开展主题团日、爱心帮扶、技术服务、才艺展演和寒暑假“三全育人”社会实践等品牌活动,强化了实践育人功能。

学校还建立了区域化党建工作机制,与街道、社区、社会团体、企业党组织形成紧密党建共同体,推动育人工作与社会、企业、家庭深度融合,为家校社企多主体协同育人夯实基础。

 

9”大维度扫盲区

渗透融通创新育人模式

 

职业教育是推进三全育人的最前沿主战场,需要构建全新的育人模式和体系,武汉市东西湖职业技、术学校对肩负的职责和使命有着清醒的认识和准确的把握。

学校大力推进各项制度深化改革,将“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各项要求融入到学校制度体系之中,实施“组织、课程、管理、实践、文化、网络、心理、服务、协同”九大维度育人举措,从校企家社充分挖掘育人要素,使“三全育人”成为学校各方面工作的行为准绳和基本遵循,真正实现了育人主体多元化、资源多样化、空间多维化。

学校制定《“三全育人”工作实施方案》,系统梳理各岗位育人元素,把师德师风、育人能力和育人实践作为重要考核指标纳入绩效考核范畴。全体教师坚守思政课程、课程思政育人主战场;各班开展“悦读伴我成长”读书活动,让学生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在读书中明理启智;优化育人环境,着力“学园、乐园、花园和家园”建设;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教育教学活动,形成“三全育人”新局面。

同时,学校完善课上课下、线上线下、校内校外协同育人格局。学校通过延展课堂时空,构建“三级管理、三阶递进、四方协同、五位一体、一套评价”的“33451”劳动教育模式,形成了新时代以校企家社为载体的生活劳动、生产性劳动和公益劳动相结合的“三位一体”劳动教育模式,以劳动为熔炉,让学生在火热实践中立鸿鹄志、做奋斗者,淬炼工匠精神。

近年来,学校将“三全育人”与文明校园建设工作紧密结合,成功打造了具有“自信·出彩”特质的“东职文化样本”和“课程润心、读书养心、疏导舒心、实践强心、导师暖心+心灵驿站”的“五心一站”心育模式,构建了“东职e+ 8”(8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四史’教育、工匠精神教育、劳动教育、法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网络教育模式,涵养学生自信、乐群、上进的良好品格,通过浸入式、渗透式、启发式、体验式的“隐性教育”让每个学生阳光、自信、快乐成长。

学校强化原有模式探索和实践的优势,重构了技能竞赛运行模式,“岗课赛证”四融通,“赛建、赛教、赛训”三结合,打造技能竞赛品牌,技能大赛成绩斐然。

如今,学校全方位渗透融通育人模式已经基本打磨成型,全新育人模式在“点”与“面”上迸发出勃勃生机。教师在执教能力、课程建设、教育科研等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近五年,8名教师获得荆楚好教师、武汉最美教师、武汉工匠之师等荣誉称号;82人次获得市级及以上班主任能力比赛、教学能力比赛奖项;主编、副主编教材40多本,3本教材入选“十四五”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获得5个省市级教学成果奖;12个市级及以上相关课题开题、结题,24篇相关德育论文在市级及以上期刊发表。“云·垦”班主任工作室被评为武汉市中职学校名班主任工作室。

 

8”字螺旋连断点

一体设计聚合育人资源

 

怎样打造一个环节畅通、环环发力、贯穿始终的育人完整链条,构建一体化全过程育人体系,切实形成育人合力?

学校将育人元素融入学生学习成长全过程,进行一体化设计,总体部署,全程规划,建立了梯度合理的过程育人引导链。一年级重点开展适应性教育,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专业认知、学习习惯、规则意识、价值观塑造意识和生涯规划意识;二年级重点强化价值观教育、专业认同教育,引导学生增强使命担当意识、奉献专业领域意识;三年级重点强化专业知识应用教育、人生选择教育,引导学生从社会需要和时代需求等角度综合思考,理性面对职业选择。同时,把假期也纳入了育人过程,策划学生假期教育活动,系统设计假期活动清单,连接家校教育断点,真正做到放假不放管,把全过程育人的核心链条扣得更紧、更实,为学生成长成才助力。

与此同时,学校聚焦人才培养全过程,创新提出了大小“8”字全程育人螺旋。大“8”字聚焦入学前、求学中和离校后3个大阶段人才培养全过程;小“8”字关注入校前/出寝前、学习中、回家后/归寝后3个环节育人每一天。学校坚持PDCA机制,从大小两个层面将学生整个求学期间的大螺旋与每天学习的小螺旋有机结合,根治“5+2≤0 ”(在校五天的学习成长比不上校外两天的影响)和“毕业两清”(毕业后学生和学校就不再产生关联)的顽疾,形成了质量闭环,消除了育人断点。

学校已形成人人是育人的主体、事事是育人的教材、处处是育人的阵地、时时体现育人行动的教育氛围,为学生中职生活奠基,快乐开启中职新生活,助力学生梦想启航。

 

4”方协同聚合力

立体交融打通育人通道

 

育人是一个庞大复杂的系统工程。怎样才能统筹育人资源、汇聚育人合力,构建高度整合的全员育人体系?

武汉市东西湖职业技术学校分发挥学校协同育人主导作用,打通家庭、社会、企业、教师、学生各育人主体的协同通道,增强协同育人共识。立台账、明责任、破壁垒、扫盲区、连断点,构建了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立体交融的工作闭环。

近年来,学校以育人为核心,统筹党建引领育人主体、资源、路径、机制、评价,形成了以“校企家社”四方协同共育为支撑的育人新格局。学校建立家长学校,开设了家长讲堂,成立了家委会,党员和班主任走进学生家庭,实现了家校“零距离”沟通,筑牢家校育人桥梁。

学校还建立了校企协同对话机制,共研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共建大师工作室和思政教育实践基地,企业文化成为育人元素,师傅变教师,车间变课堂,劳模工匠成为职业榜样,学生匠技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匠心得到了传承。

学校强化校内外联动,校社合作常态化全力推进,开展技能服务进社区、保护生态从我做起、生命健康教育等活动,举办校园开放日、文化技能节、“未来之星,法治同行”护星计划进校园等活动,形成了“课堂、校园、社会”教育实践的融合,引导学生把书本所学转化为服务社会之能,全面提升了学生的核心素养和实践能力。

近年来, 学校人才培养成效明显。涌现出了以武汉市好少年邓永仁、胡玮琦为代表的一大批德技双馨的优秀学生。30名学生获国家奖学金,32名学生获省市优秀学生、优秀团员等称号。学生52人次在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上夺得7项一等奖11项二等奖13项三等奖,其中两个一等奖第一名;700多人次在省市技能竞赛中获奖。学生每年380多人次在“文明风采”等各级综合类竞赛中获奖。

办学40年来,武汉市东西湖职业技术学校实现了学生满意、家长放心、企业满意、社会认可的办学目标。学校先后获得全国德育工作先进单位、湖北省最佳文明单位(校园)、湖北武汉12355青少年服务台校园示范服务点、武汉市校园文化建设十佳学校等一系列殊荣,成功通过了省级“双优”学校、全国“三全育人”典型学校建设立项评审。

东风浩荡满眼春,奋楫扬帆启新程。武汉市东西湖职业技术学校“党建引领下‘东职·1984’三全育人模式”探索及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未来,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学校将继续以党建为引领,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化“三全育人”综合改革,以更高的站位、更广的视野、更大的力度、更实的举措推进职业教育发展,以高水平发展实现新的跨越,为建设教育强国、人才强国作出更大贡献。(张杨 唐志姣 戴立勇 张致诚)

O%NI2WT2COUSZ[YHWTZ`OXU.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