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动态
首页/学校动态

聆听乡贤故事 主题研学为武汉“三风”行动汇聚青春力量

时间:2018-06-11  访问统计:338

6月5日下午,认识武汉·感知乡村——武汉临空港经济技术开发区(东西湖区)“三风”主题研学活动在武汉临空港经开区柏泉街举行。来自武汉轻工大学、武汉市农业学校和东西湖职业技术学校的近200名学生齐聚柏泉古镇,感受广袤乡村,聆听乡贤故事,结识农家乡亲,诵读红色经典,从乡村振兴中认识武汉。

全国农村工作会议上曾提出“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要形成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焕发文明新气象。“三风”建设是乡村振兴之“魂”,对稳步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具有重要意义。

临空港经开区积极响应武汉市实施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的“三风”行动,深化《认识武汉》推广,以柏泉古镇为依托,创新性地开展系列活动,形成乡学互长、校村互动的以《认识武汉》推动“三风行动”的新路径和新局面。

以前听说过柏泉,但是并不了解,通过这次户外研学,我觉得柏泉是个非常有历史文化底蕴的地方,感受到了古镇的魅力。”武汉轻工大学学生乐彬彬是咸宁人,主动报名参加了此次户外研学活动,跟随讲解员走访了柏泉古井、景德寺和茅庙集等历史文化景点。

活动举办地柏泉古镇,形成于殷商时期,距今已有3000余年历史。柏泉古镇商贾云集,与盘龙屯兵城隔河相望。在发展过程中,这个万余人口的小镇,不断涌现出诸如明朝兵部尚书张京、辛亥革命先驱孙武、当代哲学家张世英等名人,历史积淀浓厚,是青年学子认识武汉、感受“三风”的重要窗口。

浓浓树荫掩映下的柏泉古井始建于唐末宋初,井水清澈甘美,不论旱涝,井水水位终年如一,古井中两条奇异的树根首尾相对,衔接成双鲤的形状,每当阳光直射井底,就能看见树根像游鱼一样游动的情景。景德古寺与古井不过百步之遥,历史上曾与归元禅寺和宝通禅寺并称武汉三大名寺。

柏泉古镇俗称茅庙集,受汉口商贸兴起的影响,一度由露水集镇发展成为有影响力的大型集市。古朴的石板路,黑瓦红柱的楚风建筑,高耸的牌坊,改造后的楚风格楹联特色文化街还能让人从中窥见当日的繁华。

深厚的历史积淀孕育了不少代代相传的故事。千年古柏屹立至今,张氏家训、黄氏家训代代流传,年届八旬的黄子材老先生将柏泉家训整理成一个个生动的故事,并现场讲述给到场学生、居民。

来了一趟柏泉,东西湖职业技术学校的教师王志强多了几个挂念的“柏泉亲人”。在活动现场红色顶棚的展位里,由王志强带队的东西湖职业技术学校学生展示了烘焙、电工等技术,吸引不少农民围观,来自柏泉西湖二大队的11位农民组团前来,签下学习需求,与学校结成“乡亲”。

返本追宗,慎终追远,对经典进行学习诵读,鞭策人始终不忘初心。活动还准备了经典诵读环节。正值《共产党宣言》诞生170年之际,武汉市农校学生代表许方成、陈思怡再度捧起《共产党宣言》,回望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初心。柏泉街青年农民代表黄杰诵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论述》,回望东西湖从围垦建区到农村转型翻天覆地的变化。

庄重的诵读环节后,在场学子和农民代表们马上投入了新时代拉歌环节,现场气氛热烈,《团结就是力量》《歌唱祖国》《童年》等经典曲目不断引起一浪又一浪的热潮。

 

传承家风 乡贤讲述“三风”故事

以姓氏为源,有长达500字的家训,气势磅礴,也有精简至几十字的家训,小家碧玉。87岁高龄的黄子材,是柏泉黄氏后人,也是《黄氏家谱》整理者之一。

60多年的执教经历,让黄子才退休后成为一名文化志愿者。他将《黄氏家谱》古文翻译成通俗易懂的白话文,是有口皆碑的“乡贤”。黄子材用身边一个个生动的故事,向下一代解读古老家训的涵义,阐释好的家风对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重要意义。

活动现场,他像学子分享了著名哲学家张世英的故事。他说,张世英生于柏泉,就犹如柏泉古井旁的荷花,出淤泥而不染。“人要有自己独立的人格,不随波逐流,不随声附和。”这是张世英一生的信条,也是父亲的尊尊教诲。

只要谈起家庭,谈到感情,张世英总是想到自己的父亲。张世英自小就在父亲的教导下自学,先学《千字文》,再背《论语》《孟子》《古文观止》,“背不下父亲就打、罚跪。”以至于八十多年后他仍对古文经典把控自如,他才体会到父亲的苦心。

虽然,张世英是在“棍棒”下成长,却少不了父亲对他爱。夏天摔伤了背,父亲就拿着扇子为张世英扇风、驱蚊子。“待人要真心”是父亲教会张世英的道理,也是父亲成就了张世英。

近二百年来,柏泉人口始终保持在万人左右,是名副其实的小镇,但历来名家频出,这是乡风淳朴,家风严正,浓厚的教育文化氛围开花结果。”柏泉文化站站长熊仁强介绍。

汉口地皮大王”刘歆生、裕华纱厂创始人张松樵、数学家周绍濂、经济学家陈恕祥、语言学家李格非……这些优秀人才从柏泉走向全国乃至世界,熊仁强尝试过总结这些人才的共通之处:“良好家风、乡风的耳濡目染,是柏泉优秀人才辈出的基因密码。”

东西湖职业技术学校学生程少杰现场演唱了《在此》,赢得同龄学子、在场社区居民的热烈反响。程少杰从歌中感受到了武汉的博大精深,而黄子材讲述的三风故事让他深深体会到好的家风造就人才,人才闻名武汉。

 

户外研学 领略古镇历史文化

伴着鸟鸣与花香,来自武汉轻工业大学、东西湖区职业技术学校、武汉市农业学校近200名学生来到柏泉古镇,借助《认识武汉》公开课户外研学契机,走进柏泉古井、古寺、古街,领略千年历史风光。

柏泉历史上是古盘龙城的姊妹城,自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居住,其名字的由来源于这里的千年柏树、古井之泉。”柏泉街团工委书记张紫君为学子讲述柏泉古井与景德寺的历史渊源。

景德寺与汉阳归元寺、洪山宝通寺并称为武汉三大名寺,也是东西湖区境内最古老的佛教禅寺之一。它始建于唐代晚期,毁于抗日时期,文化底蕴深厚。

在景德寺照壁前端,一株百年古朴树引得学生驻足。这棵古朴树是种罕见的菩提树,外形古朴别致。

景德寺的东面为月塘,月塘北面为古村落,千年古井就位于月塘西面水陆交界处。古寺、古井、古村落并称为“柏泉三古”。

每到仲夏正午阳光直射时,可以见到深藏井内的‘神鱼’。”“神鱼”一出,学子纷纷“围观”。原来在这个直径不到一米的古井底,有两条阴沉木,深红色的树根,形似两只红鲤鱼,一大一小首尾相对。地下泉水涌出,就好似鱼在游动。更有传说,这是大禹在汉阳龟山种植苍柏,灵根穿越四十余里到柏泉井底。

无论天干地旱,柏泉古井从不枯竭,而延续至今的还有古迹茅庙集。柏泉城管所执法队员艾康介绍,明清时期,茅庙集就呈现道路纵横、店铺林立的形态,相传是南有夏口,北有茅庙。

而今,这条老街早走过繁盛与衰落后,重新登上时空隧道。800米长的荆楚风格街道,成了柏泉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走出课堂的户外研学,让我亲身体会到历史时空的变迁感。”武汉轻工大学学生冯钰鑫说,柏泉不同于以往认识的乡村,不仅少了城市的喧嚣,真切体会到鸟语花香,更让自己亲近历史,受益匪浅。

 

不忘初心 农民子弟诵读经典

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慷慨朗颂声回荡在柏泉街新苑社区上空。

《共产党宣言》诞生170周年之际,再度捧起这部共产主义伟大著作,武汉市农业学校的学生陈思怡仍觉得心潮澎湃:“初中学校有一座吴运铎的雕像,雕像旁刻着《共产党宣言》,那是我最早接触《共产党宣言》,因为和英模人物雕像摆在一起,所以《共产党宣言》在我心里格外庄严。”

读了《共产党宣言》,陈思怡又主动读了一些历史书籍,了解了共产党艰苦卓绝抗战斗争的奋斗史,她很受鼓舞:“革命先辈的艰苦斗争换来了我们如今的幸福生活,我们要牢记历史,不忘初心。”

柏泉街青年农民代表黄杰是柏泉的“农二代”,父亲做了一辈子农民,黄杰也扎根父辈深爱的柏泉街,成为街道办事处的一名工作人员。

追思红色峥嵘岁月,笃学系列讲话精神,在新时代发展过程中,都是必不可少的。柏泉街工委副书记徐芳表示:“学习红色经典著作,鞭策我们在发展过程中始终不忘初心,学习最新讲话精神,能够指引我们最新的前进方向。”

从围垦建区到乡村振兴,柏泉的变化可以用天翻地覆来形容。从最早的荒芜寂寥,到如今崭新整洁的小区拔地而起,柏泉的转变,都得益于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的引领,学习最新讲话精神,不忘初心跟党走,我相信我们柏泉的未来会更加美好。”

 

拜师学艺 学校和农户“结乡亲”

我自愿承诺:以人为本,因材施教。以农民生产中的实际需求为依据,以农民已有知识和技能为基础,细化并执行教学计划……”武汉市东西湖职业技术学校党委书记杨春平庄严的宣誓正式揭开了“结乡亲”活动序幕,学校与农户由此“牵手”,实现乡学互长、校村互动。

在活动主舞台左侧的展位里,武汉市农业学校和东西湖职业技术学校的学生都“有备而来”,带上了不少课堂上的“成果”,盆栽、自制蛋糕、电路板等琳琅满目,吸引了不少感兴趣的农民,不少农民主动上前问询学习事宜。

柏泉西湖二大队的11位农民是组团来“拜师学艺”的。“团长”张丁平是西湖二大队的干部,他介绍,西湖二大队很多居民都是丹江口移民,这些农民大多没有一技之长,只能靠打零工为生,为帮助这些农民,西湖二大队多次组织农民外出学习电焊、艾灸等技能。

现在农民可以有机会在家门口学本事,既可以照顾到家里,又可以提升自己,这对我们农民来说是个天大的好事。”张丁平说。

李春红就是西湖二大队“拜师团”的成员,从丹江口来到柏泉定居以后,李春红打过零工,也给周围邻居剪剪头发,她自学了染发手艺,在周边小有名气。张丁平发布了结乡亲消息后,看到其中有“按摩”选项,李春红就动了心,赶紧报名赶来。

我今年四十多岁了,颈椎不太好,这次来想学习一下按摩、护理的知识,这样不仅能顾好自己的身体,也能照顾家人。”李春红说。

与李春红不同,彭国有是想来进修的。今年48岁的彭国有有8年的电焊施工经验,但因为没有电焊施工的上岗许可证,他只能在周边打打零工。得知学校要来“结乡亲”,彭国有特地从打工的地方请了半天假赶来,他想通过学校的规范化教育,使自己的特长得以发挥。

武汉市农业学校的教师袁海仁有很多这样的“农民学生”,他们中许多人种了一辈子地,没有别的一技之长,迫切需要有人来带领他们适应新时代。

我们开设了很多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班,立足农民本身的基础,挖掘特长,教授一些园艺、种植等方面的科学知识,帮助他们适应新时代的发展趋势。”袁海仁介绍,目前武汉市农业学校已经在新洲、黄陂、蔡甸、汉南等多地开展了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班,也正在搭建东西湖的培训班。

(武汉市东西湖区文明办 长江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