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总结
首页/规划总结

东西湖职校2012--2013学年度工作总结

时间:2013-07-04  访问统计:440
 
 

在务实中创新 在改革中发展
----东西湖职校2012--2013学年度工作总结


2012—2013学年度是我校示范校建设的关键之年,也是我校内涵式发展深入之年,学校在全面总结2011-2012学年度工作的基础上,结合学校创国家示范校中心工作,明确提出了“明确方向,夯实基础,提升队伍,探索举措,强化管理”的20字工作方针。围绕这20个字,学校以创示范校为抓手,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发展探索,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学校先后获得 “武汉市教育系统师德建设十佳单位”、“湖北省依法治校示范校”、“武汉市民主管理五星级单位”等荣誉称号,现将一学年主要工作总结如下。

一、学校主要工作及成效
(一)明确方向,坚定发展思路
学校根据职业教育的发展趋势,结合改革发展示范校的八大任务,确立了“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教学与生产结合”的发展思路,明确了我们的主要发展目标即在保证完成学历教育的同时,充分发挥学校的人力,设备以及场地等资源优势,做大做强职业技能培训,做实做好教产结合,在为地方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优质服务的同时,促进学校健康持续发展。
1. 强化招生,确保学历教育规模
(1)确保中职学历招生规模
保持一定规模的学历教育人数既是国家示范校的客观要求,也是学校发展的基本保障,因此,学校十分重视招生工作,采取了以下五大措施强化招生。
一是分片包干制,所有干部挂点负责1-2所生源学校,将招生与干部的绩效考核挂钩。
二是特色宣传。关爱学生,以专业为单位组建宣传专班和学生义务宣传员,下发针对不同级别宣传员的宣传提纲,积极推行阳光招生,通过口碑相传和不断提升的教育教学质量作为招生的突破口。
三是抢抓契机,利用体育中考、技能节展示等机会,邀请兄弟学校教师和本区初中学校师生来校参观、观摩,把职业学校最亮的“点”呈现给他们,观摩活动使参观师生感受很深,影响较大。
四是组织问卷调查。一方面调查去年学生来校的渠道,另一方面组织应届初中毕业生的问卷调查,广泛了解他们的意愿和对学校的意见以及建议,更好地服务,赢得他们的信任。
五是继续拓展联合办学之路,与海南农垦、新疆农四师、华航集团等联合办学,吸纳生源。
在生源持续减少,招生大战日益激烈的情况下,招收新生1532人,居全市前列,被评为武汉市招生先进单位。
(2)根据需要,适当扩充高职学历教育
根据市场的发展变化,护理专业和学前教育专业对人才规格的要求逐年提高,大专层次的学历教育已经是未来的发展趋势,因此,学校积极采取措施,与湖北大学、同济医大合作,开设大专班,满足不同学历教育层次的需要。目前,共有500余名学生就读。
2. 积极拓展对外培训与服务,增强职业学校造血功能
(1)对外培训规模逐渐扩大
2012年9月至今,对外培训处积极拓展培训项目,积极承担各项社会任务,一年来,共为社会培训了2730人次,涉及工程机械培训、出租车驾驶员岗前培训、两后生培训、退役士兵职业技能培训、全区安管人员业务以及武汉捷信运信息产业有限公司新员工的岗前培训,培训总收入67万元。尤为可喜的是除了传统的叉车培训外,新增了挖掘机,行吊等培训;除了学校层面的工程机械培训外,电子电器、汽修等专业也开启了对外培训项目,为全面拓展对外培训积累了宝贵经验,也坚定了学校强化对外培训的发展思路。学校还被确立为武汉市职业技能培训定点单位。
(2)教产结合服务社会和学生
对外服务处坚持将服务社会和服务学生相结合,采取一切可行措施拓展业务,一方面充分利用二区生产实习基地这个载体,以能培养学生技能为前提,引进合作企业,建立真实的工学结合环境,先后与武汉鑫天源饮用水、武汉唯力克科技、武汉嘉业机械制造、武汉兵赢汽修等公司签约,开展合作生产,每天可接纳75名学生进行实训,同时,积极挖掘各专业资源优势,开展对外服务,如汽修专业和数控专业或是购买原材料加工产品,或是承接对外加工服务,学前教育专业承接对外排练演出等,既锻炼培养学生又实现创收。一年来,共提供了1820人次的生产实训,创收近100万元,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利益,为学校下一步发展提供新的思路。
(二)夯实基础,为创新发展提供保障
1. 完善基础能力建设,营造良好的硬件环境
(1)完善实训场所建设
一是加强场所建设,确保所有专业均有独立的实训场所。目前十个专业共有实训室102间(不含学前教育专业57间琴房),建筑面积12770平方米(不含生产性实训基地),占学校总建筑面积的17.6%;
二是坚持从实际出发,更新改造设备200余套、添置新设备91台套,目前全校共有设备2554台套,设备总值2100多万元,能满足师生技能训练和对外培训所需。
三是引入6S或8S管理要求,加强实训场所规范化管理。
四是整合实训场所资源,科学合理进行布置,同时推进明显活动和社团活动,并探索新的技能实训模式,提高开出率和利用率,目前实训开出率达100%,实训场所的利用率达95%.
(2)校园网建设开始启动。
前期工作基本结束,50M宽带已经安装调试到位。学校行政管理系统、学生管理系统、教学管理系统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正在进行中。教学管理系统中以电子、数控等五大专业为主的教学资源库建设已经初显成效,实现专业内部和省市兄弟专业互惠共享。
(3)生产实习基地建设驶入快车道。
学校生产实习基地规划已经通过立项,现在正在办理各种手续;基地的道路管网建设已经就绪,相关改造项目已经完工,还有部分新建项目正在招投标之中。四家合作企业已经开始入驻生产并接纳学生生产实习。
(4)校园整体规划基本成型。
校园功能性分区改造工程基本完成,新男生公寓安装热水泵,置换工作顺利完成,校园学习实训区、生活区和运动区布局形成。新食堂宿舍综合楼基本竣工,目前正在进行内部装修和购买食堂灶具、餐具等,预计2013年底投入使用。校园美化绿化亮化规划已经制定,正着手分步实施,生活娱乐设施条件将进一步完善。
2. 加强软件基础能力建设,夯实创新发展政治基础
(1)完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
将党建工作与“创国家示范学校”“创全国文明城市”双创工作相结合,将思想政治工作放在重点工作这个平台上来做。
一是进一步强化专业党支部的作用,使其实体作用更突出。继续落实五级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并继续推进创先争优活动,通过“五比五创”将教职工凝聚在一起,构建稳定和谐的政治局面,形成工作合力,更快地推进各项工作。
二是加强宣传和引导工作,确保正确的舆论导向,引导师生阳光向上、文明健康的生活和工作,在互敬互帮、互比互进中创建文明和谐校园。
(2)强化师德师风师能建设
一是抓好制度文化建设,加强师德师风师能建设。通过重新整理制度,规范管理,加强交流和培训,定期邀请专家讲学提升教师综合素质。
二是抓好精神文化建设,树立身边典型先进人物。以“学习贯彻十八大,学习新党章,争创新业绩”为主题,掀起新一轮的师德师风师能建设;以规范开展“道德讲堂”为抓手,挖掘身边的好人好事,让师生在享受精神盛宴之中提高道德水准,提升思想境界。
去年7月,我校被市教育系统授予“创先争优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 去年9月,被武汉市教育局、武汉市人事局授予“武汉市师德建设十佳集体”称号。今年7月再次被评为东西湖区教育系统先进基层党组织。
(三)提升队伍,打造优质高效团队
1. 更新观念,解放思想
(1)外出考察学习。组织不同层面的教职工数百人次赴省内外职业院校、职业教育发达地区和国外参观、学习、取经,开阔视野,转变观念,加深对职业教育规律、对学生等的认识。
(2)组织下企调研。组织专业主任和专业教师等500余人次到相关企业调研,了解企业文化,了解企业需要和岗位要求,并以此指导教育教学。
(3)组织不同层次的培训。充分落实国培、省培以及市区各级培训,珍惜机会,同时,立足学校组织校本培训,邀请职教专家、成功企业家、道德模范等来校作报告,讲学以及组织各个方面的典型交流等,开拓思路,开拓眼界,提升素质。
(4)开展“访万家”活动。利用暑假、高考、中考等学生在家的时机,共组织了近800人次的家访,了解学生及家长的内在需求,宣传党和国家的惠民政策,学校政策,密切家校关系。
通过以上举措,目前全校教职工已基本形成符合职教特点的学生观、教师观、教育教学观,师生关系、家校关系、校企关系和谐,学校各类模式改革稳步推进。
2. 培训锻炼,提升素质
(1)逐步落实教师队伍建设实施方案,提高教师整体素质
在逐步转变教职工观念的基础上,学校开始实施教师队伍建设三大工程。
一是达标工程,鼓励教师进行学历进修,各种职业资格证进修,朝双师型队伍迈进。
二是名师工程,评选校级学带优青70余人,认真打造市区级学带优青,一年来,有两位同志被评为市级学科带头人,新增4名区级学带和2名区级优青,学校区级以上学带优青达19人。
三是素质提升工程,合理安排专业教师下企轮训,参加各级各类培训共200余人次,组织校本培训,将专业内交流与大会典型经验交流相结合,全面提升教师综合素质。一年来,教师在各级各类竞赛和论文评比中获得市级以上奖项50余人次。2名教师获得全国创新杯说课大赛一等奖。
(2)加强德育队伍建设,提高团队业务能力
职业学校,技能为主,德育为先。一年来,我们强化了德育队伍的综合培训。
一是成立了德育研究室,聘请了专家担任顾问指导德育队伍建设,探索构建适合学校特点的德育体系。
二是培训和交流,先后组织班主任45人次参加市级以上德育工作培训,15人次德育主任外出考察学习,学习了先进的德育管理理念与方法,对我校德育工作有比较明显的指导效应。同时,组织案例交流,定期研讨德育工作,提高了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促进了德育队伍的专业化成长。
三是德育竞赛活动,开展主题班会课观摩竞赛,及时组织评议,以此促进队伍成长。
一年来,有2人被评为省职业院校优秀班主任,5人被评为市中职学校优秀班主任,3人被评为区师德先进个人。
(3)加强管理团队建设,提高管理效益
一是引入竞争机制,激活管理团队用人制度。通过竞聘,优化基层管理团队,为校系二级管理的深化以及学校可持续发展培养后备力量。
二是加强管理团队培训。定期召开61人管理团队培训,统一思想,交流管理经验,分享管理收获;规范各个管理层面的业务培训,明确中心工作,以任务驱动的方式培训管理团队。同时,采取个别交流的方式进行指导培训,提高管理团队管理意识和管理水平。
目前整个管理团队综合素质提升较快,基本上成为了学校的骨干力量,管理团队的理解能力,沟通协调能力,执行能力都有较大提高,学校整体管理效率明显提高,校系二级管理的成效已经逐步显现。
(四)探索举措,推动改革发展
1.探索教学改革举措
以示范校建设为载体,构建符合学生特点的教学体系是教学改革的主要目标。
1)改革教学模式。依托专业与企业合作,强化工学结合、顶岗实习,逐步形成校内实训——校内生产实习——企业实习(生产)逐层拔高的技能训练模式。“做中学,学中做”得到广泛认同,任务驱动法、项目教学法等逐渐普及。
2)加强课程体系建设。在专业建设委员会的指导下,结合市场调研,各专业通过选、增、删、改、编等多种方式,建设既满足岗位要求又符合学生特点的教材体系和特色教材,同时,积极开发校本教材,改进课程设置,参加数字化资源共享共建,成效明显。
3)强化技能训练。除了向课堂45分钟要质量外,将技能训练进行了拓展延伸。组建了100多个小组,广泛开展明星活动、兴趣小组活动和社团活动等,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寻找学生闪光点。同时,成功举办第16届技能节,扩大了师生参与面,提升了师生技能水平。学生获奖的层次不断提升。全年380人次获得市级以上奖项,其中国家级12人次。电子电器专业的两名学生获得天津大赛三等奖。学校连续多次被评为市级技能抽测暨技能展示大赛优胜单位。
4)创设学生创业区。为了增强技能实用性,培养学生创业能力,学校专门将新男生公寓一楼腾出来创设了学生创业基地。鼓励师生利用专业技能开展各种专业服务,既提高技能水平又积累创业经验。目前,电子电器、计算机、学前教育等专业已经率先启动,开始了试运行。
2.探索全员参与的德育活动模式
积极探索有职教特色的德育活动模式,创设各类条件,让学生“动起来”,在活动中展示学生才华,培养团队意识和竞争意识,引导学生阳光活动,快乐学习。
(1)体育类活动。主要开展了篮球、足球、乒乓球、女子毽球、拔河、跳绳、广播操等比赛,形成了活动系列,既锻炼了体质,又促进了和谐。
(2)文艺类活动。主要开展了纪念“一二·九”歌咏比赛,我们的节日中秋经典诵读比赛,校园十佳歌手比赛,舞动青春“舞林大会”比赛等文艺活动,为广大学生提供了展示才艺的舞台,培养了学生的自信,更丰富了校园生活,有力促进了校园文化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学生参加第九届全国文明风采获多个省级奖项:一等奖2个,二等奖14个,三等奖18个,优秀奖22个。
3)社团类活动。以专业为单位,启动社团活动计划,成立了30多个学生社团,每周专门开设了半天作为社团活动的定点时间,由指导老师协调指导,由学生自行组织开展活动,引导学生开展校园活动,丰富学生生活,使学生在活动中锻炼综合素质,增强自信。
4)其他类活动。组织新生入校就参观校园和各专业技能场所,各专业均安排专门的学生进行介绍,同时,利用晚自习收看新闻,了解国内外动态,收看学习电视台专门刻制的反应国家重大成果、学校技能节以及学生活动的光碟,把爱国、爱校教育与培养锻炼学生有机结合,效果显著。
3.探索就业新路子
1)建立密切型校企合作关系。
建立校企合作企业群,共有700余家合作伙伴;建立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70家,其中12家的生产线(车间)作为我校对接电子、数控、汽修等重点专业的工学结合基地,接纳学生开展轮训或者流水线作业,让学生全面了解企业生产工艺和要求。
2)建立教学化见习实习模式。
逐渐改变以往见习实习“看企业时间表”的状况,把学生到企业见习实习纳入课程体系,使学生到企业实践成为实训课的重要内容。各专业均相应地安排了教学见习,取得了良好的双赢效果。
(3)建立常态化岗前培训制度。
探索构建了岗前培训制度,采取讲座、研讨、军训、参观等形式,全面培养学生的纪律观念、团队意识、吃苦耐劳精神、法律意识以及了解企业文化和工作要求。同时,邀请成功企业家,优秀毕业生举办就业创业专题讲座,培养学生正确就业观念,激发学生创业欲望。本年度邀请校内相关老师讲课100多节,35名企业经理、毕业学生等分别对学生授课。
(4)建立综合性实习管理模式。
一是把实习管理教师驻厂管理服务与教师下企锻炼培训相结合,既增强了管理又提升教师素质;二是把驻厂管理和流动管理相结合,既便于全面掌握实习情况,了解企业用工情况,又便于及时沟通,促进校企融合。实践证明,效果显著,赢得了学生、家长和企业的信任。
截至今年6月,2010级应就业1076人,已就业1059人,达98.4%;2011级应实习594人,已安排485人,占81.6%,学生顶岗实习对口率、稳定率、在岗率分别为78.2%、71.3%、96.5%;学生、家长、企业满意率95%。
4.探索新型教科研
(1)推广科研成果。
学校加强了科研成果的推广,到目前为止,学校教师主编或参编出版教材17本,其中正式出版特色教材13本,校本教材4本,展示了学校教师的科研实力。学校八个专业和三个学科参与了全国职业教育数字化资源共建共享计划。40名教师的论文参加省市区论文评比获奖,多名教师论文在刊物上发表。
(2)积极申报研究课题,认真开展教学科研。
今年申请了市级重点课题《中职学校工学结合环境下实践教学模式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已经通过专家认证,成为十二五首批立项重点课题。同时还申报了2个个人课题,已获批准。2010年申报的省职业教育研究中心的普通课题《中职学校文化课程职业模块教学策略研究》正在准备结题之中。承担了中国教育学会课题《武汉市中职学校准企业管理环境化育人模式实践研究》的子课题《准企业化管理环境下中职学校管理制度创新的实践研究》已完成研究报告,上交总课题组准备结题。
(五)完善管理,助推学校事业发展
1. 依法规范管理
学校坚持依法治校,依法治教,严格贯彻落实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路线。一年来,学校重新清理了法律法规清单,将最新的有关教育的法律法规政策进行了重新收录,并通过共享群分发给各处室各专业,组织大家学习。同时,学校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组织党员干部深入学习中央八项规定,省委六条意见和市委是一项禁止以及廉政准则,提高大家的政治思想素质,自觉抵制贪腐行为,自觉接受群众监督,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学校严格执行收费政策和财经制度,严格落实国家免学费政策,资助政策以及其它相关惠生政策,经受了各级检查,受到了好评。学校被复评为湖北省依法治校示范校。
2.推进管理体制改革
继续深化管理体制改革,实施全员竞聘,成功实施了系部负责人岗位竞聘和系部教育教学教辅人员岗位竞聘2个批次的竞聘,专业的实体性进一步增强;同时,以“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为指导,重新拟定全校范围内人岗责和各项工作运行机制,并进一步按照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要求细化日常管理规范,以此理顺学校、职能部门、系部之间的关系。职能部门的角色从策划指挥考核向提供咨询服务,开展督导考核方向转变。
管理体制机制的改革使学校在原有层级管理的基础上融入扁平化管理,减少了管理中间层,管理重心向基层转移,减少了信息在传递过程中的失真现象,学校的决策更加贴近实际,管理效率进一步提高了。11月底,再次顺利通过ISO9001质量管理评审。
3.强化民主管理氛围
一是积极搭建民主管理平台,构建了《校务公开,民主监督运行机制》,规范教代会程序,推进校务公开,注重调动和发挥群众积极性和集体智慧。二是畅通民主管理渠道,通过网络、意见箱、座谈会、调研会获得群众意见、建议,利于改进工作。三是干部带头转变工作作风,注意深入基层调研,倾听群众意见,真正做到问情于民,问计于民,为民谋利。本年度,学校被评为武汉市民主管理“五星级”单位,表明学校民主管理迈上了新台阶。
4.实施目标管理
对部门和专业实施目标管理。学校与专业签订目标管理责任状,实施目标管理,6大系统实施过程管理,专业负责具体目标实施,部门负责落实服务、指导工作,为专业解决实际困难。
二、工作中的问题与困难
1.校企合作要进一步深化
在校企合作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与企业的合作还只是停留在浅层次上,如企业参与教学的力度不够,课程体系建设缺乏企业的深度参与,教学内容改革不是很彻底;订单培养的规模不大,涉及的专业较少;联合生产才刚刚起步,“学校车间”建设正在进行中。这些都是下一步继续解决的。
2.实训和生产教学缺乏整体规划
培养师生的机制建设不完善,最重要的是缺乏整体性和针对性,教学见习、顶岗实习比较随意,教师和学生不能系统、科学的得到锻炼和培养。另外,实训教学的层级性、渐进性不强,与生产过程的衔接度不高。
3.教产结合与对外培训需要扩大与深入
目前学校水生产线和电子、数控、汽修等专业加工中心已经迁至我校生产实习基地,部分企业已签约入驻,目前生产规模不大。与企业合作的对外培训工作才起步。下一步力求在政府支持下有所扩大。
4.教师队伍建设要进一步加强
近几年,我校在队伍建设方面有一定成效,但还存在这样几个问题:一是专业管理队伍的中坚力量没有形成,创新意识有待加强;二是在全市、全区有较大影响力的名师不多,骨干、示范和引领作用不明显;三是教师的“学生观”“做中学”观念有待加强,相应的实践技能水平有待提高。
三、下一步打算
1.完成示范校建设,通过终期验收
严格按照80个子方案执行,完善定期商讨、评议制度,并及时修正、改进。在完成示范校基础建设后,着力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机制建设。
2.加大办学模式、培养模式和评价模式改革力度
借助示范校建设,依托五大重点专业建设,加大模式改革的力度。
办学模式——继续扩大辐射能力。继续强化校企合作,引入行业、企业办学,促进生产实习基地建设,在教学生产中培训学生。完善与其他院校合作机制建设,力争在教学和课程体系建设方面有更深入的交流,互派教师参与教学,共建共享教学资源。
培养模式——进一步密切与企业等用人单位的联系,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将优秀企业文化与学校文化紧密结合。增加订单班数量,按照企业生产模式培养学生,将有此类班的专业扩大到5个专业以上。有生产实习基地的专业按照企业化生产管理与实训,并将生产教学纳入课程体系建设之中。
教学模式——完善学校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依托校中厂、厂中校建设,把“做中学,学中做”常态化、深入化,强化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完善现有的项目教学、案例教学、模拟教学和岗位教学等方法。配合校园网、数字化资源库建设,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丰富教材的呈现方式。
评价模式——所有专业深入开展第三方评价模式改革,示范校建设重点专业构建完整的第三方评价机制,教学和结果评价第三方参与率为80%以上。
3.继续完善生产实习基地建设
强化校中厂建设,完成生产性实训基地所有基础性建设,在现有基础上,力求有更多的企业入驻园区,年底争取达到6家,开展生产教学,成为示范校建设和各类改革的载体。完成物质文化建设(厂区生产、标语等布置),企业文化建设按照企业模式结合学校、专业实际进行。强化厂中校建设,有条件的专业在相关企业建立生产实习基地。
4.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2013年完成校园文化建设总体规划方案和分步实施方案,发挥校园文化功能,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
5.继续完善专业化管理改革及考评制度
继续推行全员竞聘制,优化队伍结构。在完善专业负责人和教师批次的竞聘上岗后,下半年实施行政后勤工作人员的竞聘,推进全员竞聘的深入。进一步细化专业和部门人、岗、责的具体内容,形成较为完善的专业和部门工作机制以及考评考核机制。进一步简政放权,尝试推行专业实体化,扩大专业的自主管理、考核和建设等权力,尝试实行经费包干制。
6.教师队伍建设
主要抓好三个方面建设。一是继续转变教师观念,形成“人人皆可成才”的学生观念、做中学的观念。二是培养符合企业生产要求的技能型教师。有序安排专业教师下企锻炼与培训,熟悉生产要求与工艺,了解企业文化,提高其技能水平。三是启动打造有较大影响力名师的工作。注重教科研工作,鼓励教师培训学习,参加各类评比和竞赛。
7.扩大对外培训和对外服务的规模
整合全区部分培训资源,力争年培训量达到5000人次。继续用好“校中厂”和(生产)实训室的有利条件,逐渐扩大生产范围,尝试开展深度加工与生产,更好的开展对外服务。
8. 加强信息化建设
建设信息化管理平台和网络,设立一个大型信息处理中心(机库),更新、升级配套软件,并将50M校园网升级为100M,先期建设班班通。信息化管理建设重点为行政管理、教学管理、学生管理和公共服务平台等。
9. 广泛开展社团活动
在办好明星活动和兴趣小组的基础上,先以专业为单位组织社团活动,再逐步变化为学校领导组织社团活动。把社团活动与全国文明风采大赛有机结合起来,重点开展职业规划类、摄影摄像类、演讲征文口才类活动。
10. 职工书屋及交流中心建设
打造职工书屋和教职工交流中心,开设书屋、聊吧、信息室、健身房、音乐视频欣赏区等等,成为教职工休闲、健身、交流思想的综合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