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项目建设情况汇报 (2013年4月13日) 一、学校整体建设情况 学校是东西湖区人民政府于1984年由一所普通初级中学改制而创办的一所全日制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现有两个校区,占地面积近200亩。校舍建筑面积7.3万平方米,其中实训实习场所1.3万平方米;教学仪器设备总值2257万元。教职工415人,全日制在校生6197人。 学校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多年来保持办学规模,注重内涵发展,着力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取得可喜的成绩。目前9个专业中,国家示范专业1个,省级品牌专业1个,省级重点专业4个,市级重点专业2个;国家级实训基地1个,省级品牌实训基地1个。1996年通过首批国家级重点验收,2002年通过国家重点职校复核评估,2011年成为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计划首批立项建设学校。 学校凭借毗邻国家级吴家山投资区的区位优势及“1+8”城市圈中部崛起的战略定位,坚持以服务为宗旨,通过“学校主动,政府支持,行业参与,企业联运,产学结合,全面推进”的机制,积极推动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已与55家企业建立了良好的合作伙伴关系,积极开展资源共享、技术共通、人才共建的校企合作态势。 办学28年来共培养近2万名合格的普通全日制毕业生,近三年毕业生就业率平均达到98%,毕业生深受用人单位欢迎。学校的办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受到了同行的认可和社会的好评,也得到了各级领导的肯定。一年来,学校被评为省级文明单位,省级依法治校先进单位,武汉市首批人民满意中小学校。一年来接待来校考察学习的国内外同行430多人次。全国政协副主席陈宗兴于2008年6月29日亲临学校视察,认为学校办学“突出职教特色,服务区域发展”。 二、示范校建设概况 作为首批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项目建设单位,计划投入2143.6万元用于建设,其中中央专项资金1020万元,自筹资金1123.6万元。目前实际使用845万元。其中央财资金已投入303.158万元,地方资金开支323.7万元,引入社会力量资金225万元左右。确立了五个专业为重点建设专业:电子电器应用与维修、数控技术应用、汽车运用与维修、护理、学前教育专业。一个特色项目:现代企业管理模式在中职校企合作中的应用。 1、全力推进,制度保障,分步实施。学校成立示范校创建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以专业作为建设主体。将全部任务分解为80个子任务,由各专业教师负责,具体实施。项目建设做到常抓不懈,监督到位,使创建工作深入到各个岗位。为了保障项目的有效实施,加强监督管理,学校制订了六个专门制度,确保学校各部门协同努力,突出建设质量,实施过程管理,为示范校建设项目提升了坚实的保障。 2、深化了“校企交融,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教学模式改革。五个重点建设专业建立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指导专业建设,了解企业需求和人才培养目标规格。以“工学结合、产教结合”的形式,确定人才培养的内容与途径。学校生产性实训基地实现了学生的零距离顶岗实习。在第二教学区建设汽修专业实训基地、机电教学生产基地、工程机械驾驶培训基地,扩大建设数控加工中心,建成后基地建筑面积将达到12000多㎡。学前教育专业校外实习基地——柏泉幼儿园建设工作正式启动。利用现有建筑,加以改造,建成后一期招收新生110名,为学生提供实习岗位近20个。3、长期坚持教学内容改革。每学期对实施性教学计划进行修订,讨论每门课程及教学内容的必要性,每学期都有部分专业课程被调整。编写18本教材,其中正式出版特色教材14本,校本教材4本。主动全面参与国家示范校数字化资源共建共享工作,全校八个专业、三个学科参与,共投入资金83万元。其中电子电器应用与维修专业是副组长单位,护理、学前教育、数控技术应用、汽车运用与维修、计算机、物流管理等专业参与共建,派出教师参与专题讨论、资源建设工作。 4、积极开展评价模式改革。学校提出大力加强技能考核,弱化笔试,实施教考分离和第三方考核。期末考试中,专业课以技能考试方式的科目占80%左右,有些专业笔试只有公共基础课和安全教育。在技能竞赛中的成绩优胜者可以免考,甚至聘为评委。凡是能进行技能考核的科目必须进行技能操作考核。 5、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通过校本培训、外出培训和实践锻炼的方式加强队伍培养。2012年学校派出155人次外出培训,有国培、省培、市培和区培;有不同地点的,如大专院校、企事业单位;还有外出参观考察学习,出席论坛及专题培训等。引进优秀教师。学校每年有十名教师引进编制,两年来学校以“宁缺勿滥”的要求,引进了18名教师,主要是各大专院校优秀毕业生,以及行业企业业务骨干。在各类竞赛和论文评比中获得市级以上奖励72人次。 6、在示范校建设中,创建办要做好档案收集,保障示范校验收工作。为了保证建设过程完整,创建办要求各重点专业将全部过程资料收集整理成档案资料交创建办收集。所有文件都可以编上号,便于归档整理。建立了学校示范校建设专题网站。学校在校园网上辟出专栏宣传学校示范校建设情况。 7、重点建设专业成长迅速。学前教育专业被评为省级品牌专业,并通过省、市学前教育专业专项验收,办学条件名列前茅,得到专家好评。电子电器应用与维修专业的实训基地被评为省级品牌实训基地。数控专业成长为省级重点专业,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和护理专业被评为市级重点专业。重点建设专业带动其它专业成长,计算机网络专业、物流专业被评为市级重点专业。市先进班集体13个;区先进班集体9个。五大重点专业重点培养了1名市级学科带头人,5名区级学科带头人,22名骨干教师。 8、学生参加各类竞赛成绩斐然。学校大力加强课外兴趣小组活动。本学年来有125个兴趣小组和明星小组,分别有1019人次和891人次参加各类小组,开展活动778次,让更多的同学有机会投入到技能训练之中,提升了专业技能水平。组织一年一度的学校技能节,展示学生综合素养。一年间,学生获奖的层次不断提升,学生参加各类竞赛,409人次获奖,其中获得国家级奖项26人次,省级101人次,市级竞赛获奖139人次,区级竞赛获奖148人次。 9、学生双证率显著提升。组织学生参加双证考试,本学年中有2321人参加考试,平均通过率90%左右。学校荣获东西湖区“‘双证制’教育培训工作先进学校”称号。 10、招生人数保持稳定。在生源不断减少、招生竞争激烈的今天,我校招生工作保持稳定,2011年学校招生2116人(校本部1557人,孝南499人,海南60人),2012年招生2026人(校本部1536人,孝南370人、海南74人、新疆46人),高居武汉地区中职学校前茅。目前在校生5724人。 11、学生就业渠道畅通,深受用人单位好评。2009级应推荐实习人数的98.1%,每月班主任上交实习管理手册,通过电话、网络、家校通等方式,完成近20000次的联系沟通。共组织了45名老师268次下实习点,对稳定学生起到了很好的效果,学生、家长和企业对此都表示满意。 12、学校建设成果显著。学校得到了各级各界的认可。被评为省级文明单位、省节水型先进单位、市学生资助管理先进单位、市教育系统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单位、市学习型学校创建工作先进单位、市中等职业学校招生工作先进单位、市职业技能展示暨技能大赛先进、市“十一五”教育科研先进单位集体、市首批群众满意中小学、市教育系统“法律进校园”先进单位、市师德建设十佳先进单位等荣誉。 三、在示范校建设中的困惑 示范校建设是通过规划性的建设来促进学校发展的,建设目标明确,建设成果可期。因此在建设过程中,学校要找准不足,面向未来,借示范校创建提升办学实力。目前,我们完成了一年的建设工作,但也有部分工作因各种客观因素影响进度。 一是师资队伍建设周期长,整体实力提升困难大。二是课程体系建设缺少行业企业的指导,贴近地方经济需求不够。三是教学内容改革由公共基础课进入到专业课阶段,教学模式有待确立。四是评价体系建设中已引入了第三方评价,还要缩小与企业岗位需求的差距,加强五个对接。五是校企合作建设进入在实践阶段,还需要加强制度建设和机制建设。六是内部管理建设成绩可喜,后期需要加强适应性的制度建设。七是数字化校园建设因自筹资金不足,还未完全启动硬件建设工作。八是对工作的总结提炼有待加强。九是管理资金的使用办法缺少政策支持。 (向区教育局专题汇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