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评价模式探究 唐志姣 摘要:目前中职学校中只有部分学校对学生评价是在普教评价体系上增加了专业技能等级考核与鉴定的评价,而大部分仍沿用具有普教特色的学生评价体系,将学业成绩作为重点评价依据,这种评价与中职教育固有特点是不相符的,不利于对中职生的全面、科学、公正性的评价,不利于学生自信心的建立,不利于中职生的成长与个性发展,因此中职学校要改革现有评价模式,探究赋有中等职教特色的学生评价模式。 关键词:中职学校 学生评价模式 探究 一 目前中职学校学生评价体系分析 中等职业学校的培养目标要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相适应,即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在生产服务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中等职业学校培养的学生要具备:就业有实力,转岗有条件、创业有基础的综合素质。这一培养目标的特质就决定了中等职业学校对学生的评价模式要融入企业的元素,不能沿用普教的体系。目前部分中职学校已形成一套在内容上以“学业成绩+班主任评语+操行等级”,在方法上以“过程+结果”,在途径上以“自我评价+学生互相评价+教师评价+班主任评价”的学生评价模式,这种模式比较偏重于学生的技能学习、思想品德表现,对过程的考核操作起来比较繁琐,往往因难以坚持而流于形式,主观色彩较重;每学期的德育课成绩没有单独纳入到学生的德育考核评价中,忽视了德育课与学生评价的之间的关联,这种评价模式与《中职学校德育大纲》的精神还不吻合,学生也不太在意学校对他们的评价,不利于学生的成长与发展。因此急需建立一套科学的学生评价模式。 二 学生评价模式改革的构想与预期目标 (一)改革思想,打破常规,创新观念,构想中职教育的学生评价模式。 中等职业教育是面向人人的教育,是培养符合企业要求的初中等技术人才为目标的教育,学校教育的内容、途径、方式、手段与模式要与企业接轨,学校对学生的评价模式也要融入企业的元素,但无论是企业用人还是学校培养人均要坚持以“尊重人为前提”,以“创新为依托”,以“促进发展为目标”,因此构想建立“人性化、多元化、发展化”的学生评价模式。 1、构想的缘由 (1)基于体现职业教育特点的需要:中职教育是培养适应职业、适应市场需求的专业性技术人才为目标的,因此,学生合格与否除了传统意义上的思想道德评价外,还必须包括职业道德评价;具体来说,可由以下五个方面组成:社会公德,思想品德、学习品德、职业道德、伦理道德。 (2)基于落实学校理念的需要:很多中职学校确立了“以为学生的发展为目标”的办学思想,那么我们对学生的评价也必须服从于学校思想,传统的模式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了部门以人为本,以为学生学生发展为中心工作的思想,比如说对学生成绩的界定以及学生品德鉴定中包含了教师、班主任、同学的评定在内,但是这种评价忽视了学生的发展、忽视了家庭和企业的评价。 (3)基于改善心智模式的需要:职业学校师生都缺乏成就感和自信,主要原因就是心智模式的问题,因为缺乏有效地评价,不能以动态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的成长,双方都没有体验成功感,因此都需要改善心智模式,提高对自我的认识。 (4)基于贯彻中职德育大纲的需要:中职德育大纲的核心理念是“以人为本”,并明确指出,德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对人性的唤醒和尊重。因此,我们必须改变传统德育模式的“重形式、重外化”的缺陷,强调“重实效、重内化”,广泛调动学生的积极因素,最充分地激发他们的创造活力,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最大限度地创造条件发展学生,追求自我完善,获得整体全面发展。 2、评价的基本原则 (1)坚持“知行统一”和“多元并举”德育原则 “知行统一”的原则强调重视德育的过程评价、实践评价。重视学生平时思想行为表现;注重学习表现与活动表现结合;注重校外表现与校内表现结合。 “多元并举”的评价原则主要是坚持“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对学生的德育作出客观、合理、全面、科学的评价。 评价主体多元化:学校、家长、教师、企业和学生共同参与评价,且要非常重视学生的自我评价与家长评价。 评价手段多元化:除考试测试外,还需要结合校园、家庭生活行为评价、参与各种社会活动评价、尤其是注意个体差异性评价等等;要注意评价过程中定性与定量结合、过程与结果结合、自我与他人结合。 评价内容多元化:既要参考学生的理论认识水平,也要重视学生行为的实践能力以及学生的创新能力。要根据学生的书面考试成绩、掌握时事政治成绩、德育认识小论文成绩、心理健康状态、学生参与各种社会活动的思想表现,以及家庭与社会的信息反馈等,总之要对学生的知识、能力、觉悟与行为进行全面的评价。 (2)发展性评价原则 评价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与全面发展,要关注学生成长的过程与个体差异,评价不仅要考虑学生的过去,重视学生的现在,更要着眼于学生的未来,通过评价,发现学生潜能,发挥学生特长,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不断完善自我,不断提升自我,从而促进学生朝着人生规划目标发展。 (3)适度性原则 要制定科学性评价标准,评价的标准要结合实际,对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学生要制定专业性相适宜的评价标准,进行评价时,要注意评价的广度与深度要恰到好处,适可而止,评价同时应对学生提出新的希望和要求,不要言过其实,褒扬过度或激将性贬斥或打击挫伤,将学生推向峰顶或置学生于尴尬境地或者使学生产生郁闷情绪。 (4)互动原则 学生评价不仅仅是学校教育教学部门对学生实施的活动,更应是师生共同参与,评价者与被评价个体的互动过程,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评价活动的开展,培养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参与意识、反思意识、沟通能力等,从而促进学生能正确分析自我,认识自我、悦纳自我、相信自我,帮助学生不断改进自我,完善自我。 (5)全程性原则 坚持对学生中职三年的全程进行评价:起点评价---阶段性评价---学年评价---毕业评价 对中职学校学生的评价应贯穿中职三年全程,不应拘限于在校期间。中等职业教育实行“2+1”办学模式,学生在校期间,其一举一动均在学校的监管范围内,对学生的各项表现比较容易记录,评价时操作性较强。但学生在外顶岗实习的一年中,学校就要通过就业办与企业的力量,通过对实习指导教师的下点跟踪管理,下企业了解学生在企业中的表现与企业对人才的用人要求,搜寻一手资料,作为对学生实习期间的重要评价依据,且应将评价的结果与学生能否正常毕业相挂钩。这样做既能保障实习生的稳定率,促进校企合作,共同发展;又利于培养学生的忠诚、服从、坚守、责任感的好品质,为个人的发展积累。学生稳定,家长放心,企业也安心,学校省心。 3、“人性化、多元化、发展化”的学生评价模式的评价流程 ( 1)建档:建立规范档案,确定学生评价起点,记录学生成长轨迹,为发展、动态、个性化评价奠定基础。 (2)跟踪:跟踪学生个体成长,注重发展过程和变化轨迹,这是强化过程评价的重要依据,必须与档案留存相配合,以发展的眼光分析看待学生的成长。(学习、活动、交友、校内外表现、家庭表现等都应包括在内。) (3)评价:建立第三方评价小组,分别由学生代表、教师代表、家长代表、企业代表、学校管理层代表共同组成第三方评价小组,对学生进行评价。 4、“人性化、多元化、发展化”的学生评价模式的评价的方式: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 定量评价以档案记录的原始数据为准,如学业成绩、遵纪守规常规表现、专业技能竞赛成绩等,按照学校既定的要求进行;定性评价带有定的主观色彩,因此参与评价的个体一定要有公平公正的思想品质,要增加透明度,要对评价的结果进行公示,接受监督。定性评价分为学生自评、学生互评、教师评价、家长评价、社区评价和企业评价(顶岗实习和教学实习)。 (二)评价模式改革的预期目标 学生评价模式的改革与创新所形成的评价结果,能引导学生明确自己发展什么样的个性以及如何发展个性,确保培养的学生既符合学校的培养目标,满足企业的用人需求,又能获得个人最大程度的个性发展。 三、学生评价模式的内容及实施办法 “人性、多元、发展”学生评价模式
1、组织机构要健全:学校—政教处(学工处或学生工作科)、教务处、实习就业指导处(或就业指导中心)—各专业(或各部)—班级多元化参与的组织机构要健全,学校—家长—社会—企业相结合的立体网络结构要健全。 2、观念要更新:学校管理层、专业教育教学工作者、学生家长、学生个人等均要有统一思想,不能因循守旧,要从引入企业制度文化入手,从当今企业用人标准着手,促使大家更新思想观念,可采取请合作企业人力资源部门领导到校作报告、召开座谈会等形式,达到更新观念的目的。 3、经费要到位:学校要给予政策上的支持,要有专项经费,用于活动开展,资料整理、市场调研、评价体系的建立与完善,评价过程的实施等。 4、要形成长效评价机制:新的评价模式的推行,是否具有适应性、科学性、全面性等,需要靠长效机制作保障,需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与完善。 在新的社会发展阶段,在新的企业用人模式与要求下,在中职教育新的历史发展进程中,面对新的学生个体,只有不断创新教育教学方法,创建与时代相适应的学生评价模式,才能使中等职业教育更好的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为学生成长与终身发展服务。 获2011年湖北省中小学德育学会德育优秀论文评选一等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