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果展示
首页/成果展示

论文:浅谈中职生声乐教学中心理素质的培养

时间:2013-09-13  
 
 
 浅谈中职生声乐教学中心理素质的培养
杨美娟
摘要:中职学生的心理因素影响着声乐教学的效果,作为教师,除了强调声乐技巧的运用之外,更应该注意学生心理素质造成的瓶颈,努力提高教学的实效性。本文从四个方面加以论述,即:歌唱者心理的重要性;歌唱者心理状态失调的表现;影响歌唱者不良心理的主要原因;声乐教学中歌唱者心理素质的培养。找出问题形成的原因,提出有效的策略。
关键词中职生 声乐教学 心理
在中职声乐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是,过分强调声乐技巧的运用,而忽略了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虽然声乐有严格的训练模式及科学规范的教学体系,但如果忽略了学生的个体差异性或不注重歌唱心理在教学中造成的不稳定因素,会导致学生声音学习的停滞不前甚至是半途而废。心理素质直接制约着歌唱者对生理的感觉,对情感的表达,对歌唱技术的运用。应该说,歌唱者的学习效果和表演质量绝大多数都是受到了心理状态的支配。
一、歌唱者心理的重要性
声乐是一门以人体为乐器的艺术,是以人的嗓音为音源,人自身唱出的音乐。声乐的特殊性在于,人体内部与发音歌唱有关的器官,按照生理机能运动的规律,符合生理学、物理学、音响学的原理,组合成完整的乐器,并能很好的驾驭和演奏。歌唱者在声乐训练的过程中,练习自己的呼吸器官、发声器官、共鸣器官、咬字吐字器官的协同配合。而这些器官的配合,依靠的是人的神经系统的控制,也就是说,是由大脑皮层完成的这种整体的协作配合。邹长海说道:“歌唱是生理学的,也是物理学的,但归根结底是心理学的。”歌唱者所有的心理活动,如思维、认知、情感、想像、记忆等,都是在人的大脑支配下完成的。身心是整合的,比如,如果心理恐惧,就会造成精神紧张,呼吸急促,肌肉僵硬,记忆中断、歌唱器官失调等,歌唱者的心理状态会影响到其生理状态,进而影响到歌唱者歌唱状态的建立和歌唱水平的发挥。我们经常看到一些歌唱者在台下轻松自如,上台就怯场,心理素质极大的影响了他们的发挥,往往令人遗憾。而相反,还有些歌唱者平日里表现平平,上台后心态平和,情绪饱满,进而可能超常发挥。所以,我们不能割裂的,片面的把歌唱艺术技术化,而应该知道歌唱生理、技巧及心理互相牵制并有紧密联系。声乐教学中,对心理因素的调控和研究必不可少。
 二、歌唱者心理状态失调的表现
    1、动力不足,兴趣缺乏。声乐学习是枯燥的,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有时候,很努力的学习,不见得有一个及时的良好的反馈。有时候,好像有了一些效果,却很难巩固,学习效果容易反复,有时甚至出现停滞下滑的现象。这极大的挫伤了学生的热情,他们开始出现怀疑、沮丧、失望等情绪。如没有人适度引导,或他们自身学习的方向不明朗,很容易得出一个结论:“我根本不是学声乐的料。”从而,丧失自信,动力全无,敷衍塞责,表现平平。
   2、计较得失,畏首畏尾。声乐是一门表演性艺术,很多学生自诉一上台就找不到感觉,不在状态。细细分析,才发现有两类学生,一类学生自尊心太强,比较注重别人的评价,杂念重,在乎面子,计较得失。当他们太害怕失败的时候,反而阻碍了他们的艺术表现力,因为紧张,他们根本无暇顾及表达歌曲本身的情感,所以,上台的时候,声音漂浮、干涩,甚至走调。另一类学生,胆怯,对自己缺乏信心,认为自己根本不可能有好的表现,所以上台的时候,身体僵硬,声音颤抖,心慌气短,忘词跑调,手脚发抖。
    3、追求技巧,惧怕高音。专业的学生在声乐学习的时候,比较偏重于发声练习的训练而忽视技巧与实际歌唱的结合,所以一开口唱的时候,他就精神紧张的想到了“所谓的方法”,结果反而精神紧张,身体僵硬;还有的学生仅仅注意在高音上以及某些乐句的练习,而对整个歌曲缺乏整体性的把握,而对高音的过分关注,并没有带来实际的效果,反而使他们惧怕高音。这样的学生往往会感到前途渺茫,灰心之至。
 三、影响歌唱者不良心理的主要原因
    1、自卑心  在声乐教学实践中,许多心理状态失调的学生都源于自卑心。这些学生中,有的是因为家庭条件不好,或声音条件差;有的是因为学习音乐晚,专业基础差;有的是因为训练不得当;有的是因为胆小紧张等,因为信心不足,总是被“我不好”这样的想法所包围,所以一练声,就全身紧张起来,处于僵硬状态,耸肩、抬头、歪嘴、拱背等,全身所有发声器官都因紧张变得僵硬,什么音也发不好。所谓的自卑感就是个体把自己的能力、品质,评价、进行贬低的一种自我意识。有着自卑心理的学生,自我评价固化了,认为自己差劲,事事不如人,自惭形秽,从而悲观失望,不思进取,这种学生,他们的精神生活被限制了,才智,创造力都被埋没了。
2、虚荣心  有些自尊心很强的学生,把每一次的成败都看得非常重要,唯恐自己在专业上落后,因为太计较结果,无形中增加了太多负担。心理学家把好学生分为两类,一类是力求成功,一类是避免失败,力求成功的学生,追求学科本身的价值,他们会选择难度为50%的任务去执行,因为中等任务难度,可能成功,也可能失败,给他们提供了最大程度的现实挑战,所以,他们只是努力,不惧怕失败。而避免失败的学生,追求的并非是成功,而是借成功获得他人的好评。他们过分在乎面子,在乎评价,他们活在别人的目光中。这样的学生,别人的言行和目光对成了他的负担,所以,表演的时候,越是重大场合,越是紧张,失误越多。
    3、浮躁心  浮躁心是指轻率、急躁,做事缺乏恒心,不能脚踏实地,总是投机取巧,想要获得成功,又不愿付出努力的心理状态。声乐训练是个长期的过程,必须一步一个脚印,如想不劳而获,几乎是天方夜谭。的确,一些个别学生,天生的嗓音条件就比较好,所以就抱着侥幸心理,认为自己不需要怎么努力,也可以获得很大成功,或者,仅仅只是学了一点皮毛,就挑战难度较高的音,偶尔一次成功,就沾沾自喜,认为自己有了巨大突破。孰不知,没有严格的训练和良好的积累,所谓的突破,也只是昙花一现。这样急于成功,性格浮躁,又急于表现的学生,当他突然一次“唱破音”的时候,会惊悸不已。反而会出现“恐高音”的现象。
 四、声乐教学中歌唱者心理素质的培养
1、营造良好的师生互动氛围  声乐教学比较特殊,基本上是一种“师徒”关系,师生间的密切配合,良好互动是良好教学的前提。传统的师生关系中,老师比较注重自己的权威性与主导性,而学生比较被动依从。其教学模式是“我说-你听,我唱-你跟”的关系。有些老师更为极端的做法是,为了维护自己的权威感,不允许学生辩驳和质疑,对学生过度斥责,弄得学生小心翼翼,畏首畏尾。这种方式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更限制了其潜力的发挥。老师若要实施有效的声乐教学,传统的模式已经不适合了,营造良好的师生互动氛围,建构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必要的。第一:老师的教学态度应该温和,循循善诱。对于中职生而言,基础差,对于自己是否能学得好缺乏信心,而老师的态度就很关键,老师温柔而非粗暴,鼓励而非训斥的态度会起到激励学生的作用;第二:尽量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环节中来。教学不是老师的独角戏,没有学生的配合,教学是不可能的事,而学生的积极参与不是附和,不是盲从,而是在互动良好的氛围中,积极探索适合自己的声乐之路,老师能够欣喜的看到这些,并肯定学生的和而不同;第三:建立师生主体间平等对话的关系,教学相长,学生不是一个被动的接受者,而可能是一个问题的发现者和美好乐音的创造者,美国著名声乐教授赛吉厄斯·卡吉的观点:“最常见的和最明智的声乐技巧教学是根据经验或试验与摸索的方法”,他的座右铭是:“什么都试,什么能使你舒适地发出好听的声音,什么都对。”有时候,符合音乐教学认可的方法,不一定适合这个学生,所谓的正确和科学的技巧,无非是一种手段,美妙的声音才是终极目的。所以,不要忽视学生的声乐探索和其方法的独创性。
2、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对声乐学习的兴趣而不是功利化的强调结果,对学生来说是有益的。兴趣是人们认识或从事某项活动的内在动力,它能够充分调动人们的积极性,使人们在一种积极、愉快的心境下,学习、工作或从事某种活动,它能激发人们将注意力较长时间地维持在某种事物上。声乐教学中,学生只有对它产生了兴趣,才会热爱它,钻研它,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其中。我们经常看到一些声乐专业的学生,唱起歌来非常投情,非常忘我,仿佛天地万物都已经失色,只有他与歌声同在。这样的学生,把全部的注意力都集中到歌曲的旋律、内容、风格、咬字、行腔中去了。如此投入,怎能不学好声乐呢?那么,老师需要怎样激起学生浓厚的兴趣呢?第一:用美妙的声音打动学生,激起学生学习声乐的热情,调动学生的审美情趣。美妙迷人的声音犹如天籁,会激起人们内心最柔美的情感,在这种乐音的熏陶下,学生必定跃跃欲试;第二:对学生的表现进行及时的反馈,发现每一个学生的优势和特点,比如他们音色的不同,音域的不同等,让每个学生都能产生“我就是那个独一无二的我”的心理体验。这样,他们就能够抗击偶尔的打击,钟情于声乐训练了。
3、建立具体适中的学习目标  建立适切的学习目标是声乐学习的关键,不要浮躁,急于求成,也不要自卑,望而生畏。引导学生保持一个平常心,在一个个小的目标中突破以获得成就感,并积累经验,总结教训,以获得更大的成功。尤为重要的是,“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扎实的基本功,正确的发声方法,训练有素的歌唱状态,才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消除歌唱时的紧张感。第一,心态平和,找到自己真正可以突破的技术盲点,一点点去突破;第二,认真对待每一次的练习,严格要求自己,认真掌握发声方法,科学地进行训练;第三,选曲适中,熟记歌词,熟悉乐谱,多合伴奏,上场前做好热身活动。比如,发声练习,让声音打开,如果感觉到紧张,心跳加速,可以做几次深呼吸,采用“闻花香”的方式,慢慢地吸气,缓缓地吐气,如此反复几次。放松练习是一种比较有效的缓解的焦虑的技术。
4、用积极的心理暗示消除自卑心理  自卑的学生,对自己的认识总是既不客观,也不正确的,他们生活的环境,父母很少表扬,也极少培育他们的自尊。所以,他们的内心总是有一些消极的信念,比如,“我真差劲,怎么努力,都比不上别人”;“我注定不会成为一个好的歌唱者,因为我天生都不是这块料。”这样的核心信念,会令学生沮丧、无助甚至是自暴自弃。自我暗示是指运用内部语言或书面语言的形成来自我调节情绪的方法。积极的暗示对人的情绪以及行为有奇妙的影响,既可用来松驰过分紧张的情绪,也可用来激励自己。如:“对于即将进行的表演,我有信心唱好”“别人能发挥自如,我也一定能行。”当然,每一个学生自我暗示的语言可以不同,一定要找到适合自己的语言,也就是,对自己有效的语言,把它写在纸条上,大声读出来。也可以在上台前,默念几遍到自己完全平复紧张的情绪后,再开口歌唱。
5、利用艺术实践消除怯场心理  好的歌唱者在舞台上落落大方、举止得体、满含深情的歌唱,绝不仅仅源于她对于歌唱技巧的把握,更重要的是她积累了大量的舞台经验。类似于心理治疗中的系统脱敏,在你畏惧的环境中呆久了,对该环境的紧张情绪也就慢慢降低甚至是消失了。第一,声乐训练中,可以让学生组成小组,把课堂当成一个小型舞台,请其他学生观摩,以适应有人在场的环境,学生之间的观摩,也可以及时的评价,取长补短,增加信心;第二,全校师生汇报演出,也可以是周末舞会或大型表演的形式;第三,走出校门,走向社会。这样艺术实践范围的由小而大,不断的使他们积累经验,弥补不足,从不自信到自信,从舞台的陌生感到熟悉感。随着实践次数的增加,学生的技巧会更加纯熟,经验会更加丰富,成就感也会与日俱增。
参考文献:
[1]邹长海.声乐艺术心理学[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1.3
[2] 张巧凤.声乐教学中歌唱心理活动与生理技能探究[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9.6
[3]郭民建,孙璐.浅谈声乐教学中的心理调控[J].当代教育科学.2011.13
 
 
本文曾在《成功》教育版2012年第5期上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