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果展示
首页/成果展示

论文:论手机短信在德育中的优势

时间:2013-09-13  
 
 
 论手机短信在德育中的优势
余春棉

内容摘要:通过分析传统德育教育手段,提出手机短息作为新的德育手段更适应当前社会的需求,同时用案例说明手机短信作为新的德育手段的显著优势。
关键词:  手机短息   德育  沟通 

进入新世纪,随着经济科技的迅速发展,特别是知识经济、信息时代的到来,人们的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通过手机进行沟通、交流与共享已成为人际交往的主要手段。那么在中职学校如何利用手机、发挥手机短信的优势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从而达到“要成才先成人”的德育目标是一个值得思索的课题。
传统的德育教育在与家长、学生的交流方式上多采用家访、交流谈心、日记交流、向任课教师询问等方式,这些方式有明显的优势和效果,能在短时间内了解学生情况,深入学生心理,起到教育的作用。然而90后中职生正处于多元文化信息时代,他们敢想、敢说、敢做,他们正处于“忙着长大”的非常时期,他们还有着深度自卑、焦虑,对前途茫然,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动力不足,对挫折的心理承受力弱等亚健康心里现状,这些因素导致突发事件、偶发事件剧增,传统的德育手段费时、缺乏时效性且受学生排挤。在多年的班主任工作中,笔者发现用发送手机短信的方式与学生、家长沟通受到欢迎,教育效果明显,常常事半功倍。
一般来说,手机短信的内容可分为两大类。
第一类是公众信息,这类信息往往会给学生、家长同时发送,既能加强教师与学生、家长沟通的常态化,加深师生间的感情,又利于家长了解、关注学校各类情况,以便更好地配合学校和教师的育人工作。
例如天气预报,方便提醒学生添、减衣物;放假通知、学校各类活动通知、学校规章制度、作息时间安排,方便学生、家长预知事态并配合学校安排;校园周边交通、购物指南、安全常识则既方便学生、家长生活,又体现了教师对学生细致入微的关怀;而针对学生特点,对当下社会热点进行讨论、分析、交流类信息,则对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有较大的帮助,同时对学生家长也有较为显著的促进作用。
第二类则为个性化的、私密的独有信息,这类信息往往有针对性的发给某同学或家长,探讨的内容也仅限于当事人知晓。比如对个别学生的表扬、提醒、安慰、疏导,即避免引起其他学生的心理波动,又在最大限度上保护当事学生的自尊心,特别是对个别不愿与人面对面交流的女生的心理指导等内容,短信的作用比私下的交流更有效;再比如与个别家长探讨对个别学生的突发事件、特别问题的单独讨论,这样既避免过去动不动请家长,浪费家长时间,也可避免使学生与家长正面冲突,进而使学生对老师“打小报告”产生厌烦情绪。
从上面的分析来看,手机短信在新时代的教育作用是不容忽视的,下面举几个例子来进一步阐述。
案例1,自2010年以来,各电视台大量上视“婚恋交友”节目,在社会上引起空前反响。了解到学生也很关注此类节目,我认为教育的契机来临。本人先给家长、学生发了诸如“最近您的孩子本人先给家长、学生发了诸如“最近您的孩子(你)在家经常观看‘婚恋交友’类的电视节目吗?”、“您和孩子(你和爸爸、妈妈)一起观看吗?”、“孩子(爸爸、妈妈)观看后都说了些什么?”、“您(你)怎么看这类节目?”等短信,学生、家长们收到以上短信后都积极地、如实地答复了短信提问。随后本人再将各类答案整理后以不记名的方式公示于学生,为学生上了一堂生动的道德观、价值观取舍的政治课,学生感触颇深。最后,我又将学生的感想回复给家长,使家长们也感受较多。
上述案例说明:一.目前类似上述社会热点问题层出不穷,观点莫衷一是,我们引用此类问题激发学生、家长进行讨论,对学生分辨是非、认清社会,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是十分必要的。但是若以传统的家长会形式显然是不具操作性的——一则家长的时间有限;二则为一场小小的讨论召开家长会会有小题大做之嫌;那么利用手机短信解决此类德育话题则会有得天独厚的优势:短、平、快地取得一手资料,迅速掌握家长、学生的心理活动,并及时反馈教师的想法,在有效时间内完成特殊话题的教育作用。二.通过手机短信的接、发,既达到了教育的目的,又避免了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家长之间面对面时无法畅所欲言、零距离沟通的尴尬局面,利于德育的深度延伸。由于社会热点问题本身具有争议性,若让家长、学生教师三方面对面讨论,其局面可能缄默无语或激烈失控,无法达到教育的初衷。三.手机短信为教师、学生、家长三方架起了沟通、交流的桥梁,在一时间内将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迅速融合,形成“教育磁场”,发挥了全方位育人的作用。本次活动有89%的家长和100%的学生参与了信息讨论,参与面之广、编写信息之多不亚于召开一次家长会所获取的信息量。
案例2,女生李某因父母工作需要自幼与奶奶生活,初三时回到父母身边,认为父母只爱弟弟不爱自己,为引父母重视开始逃学、撒谎、泡网吧,入我校后,完全无法遵守日常管理,更别谈安心学习,加之性格自我,敌视教师的规劝,教育进入盲区。针对此情况,我舍弃其他方式,开始每日发一条手机短信给该生。从最初的“你今天过得开心吗?”、“你找到好朋友了吗?”到后来的“喜欢什么课程?”、“对哪个老师最感冒?”、“今天爸爸妈妈呼你了吗?”,一学期下来,我给该生发了一百多条信息。期间我还发信息给其父母,要求他们每周也发一条信息给该生(只发信息,不谈其它),或提醒她添减衣裳、注意身体健康或节日问候或叙家中事宜。当我和家长将短息联络坚持一学期后,李某发生了明显地变化,她热情、积极地融入班集体的生活,学习成绩也取得了可喜的进步。
该案例说明:一.由于教师的时间和精力有限,对于因通过谈心教育无法达到教育目标的个别学生和逆反心理强、排斥说教的学生,手机短信能长时段的、润物细无声地实施教育且不占用太多时间,最终达到教育的目的。在对李某的教育过程中,我经历了最初的无任何信息反馈期到一个字的回复,再到有词语有语句的回复;我也经历了发出自认为该生会有明确短信回复但却石沉大海和不经意的一条短信却引来该生激烈反应的情况。不论是哪一种,我始终坚持发短信,最终令学生走上正常的、充满阳光的求学之路。二.通过发手机短信对青春期叛逆心强的学生进行教育,能避免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家长之间发生正面的、尖锐的冲突而导致事态恶化,真正达到了“教”与“育”的目的。李某在初中阶段早已被众人说教得产生抗体,进入中职后该生自认为心理、生理都很成熟,对事务有着本年龄段的、固有的看法,若再以激烈的言辞或苦口婆心的说教,会有适得其反的效果。选择手机短信点到为止,令其有思考和想象的空间,再好不过。三.把握发送手机短信的语气、语态,并根据学生心理的变化及时调整信息的内容是通过手机信息实施教育成功与否的关键。取得学生的信任是首当其冲的,而后才能因时因地地关注他的思想、心理、行为直至他的学习。
综上所述,手机短信作为一种新的德育手段在特定的环境下所发挥的作用是意义非同的,利用好这一工具,以学生为中心,新形势下的新问题将会迎刃而解。只是对于不同信息发送对象,不同的信息内容,我们编写信息的语气、长短都是值得推敲、斟酌和慎重对待的,相信通过长足的实践,我们会游刃有余地运用好这一手段,做一名与时俱进的德育工作者。

本文曾发表于《科教导刊》(CN42-1795/N ISSN 1674-6813)2013年第四期(上旬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