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果展示
首页/成果展示

论文:中职食品工艺课如何培养学生提问的好习惯

时间:2013-09-13  
 
 
 中职食品工艺课如何培养学生提问的好习惯
吴承恒
【内容摘要】发现问题不论对学习、生活、创造发明都十分重要,是思维积极主动性的表现,在促进心理发展上具有重要意义。提高学生积极思维能力,在中职课堂上促使学生提问就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食品工艺   中职   学生    提问

据报道,2010年英国首相卡梅伦在北京大学演讲并回答提问,北大学生的第一个问题是:“作为英国的领导人,您能从中国模式中学到什么?”
凤凰卫视记者闾丘露薇也经常去高校演讲,她很奇怪学生为什么不问她新闻专业方面的问题,而总是问“如何才能成功的”、“你是怎样做职业规划的?”、“你成功主要靠什么?”这种问题,还有像“什么是感受最深的一次?”、“是什么力量驱使你去伊拉克的?”等,这些都是闾丘不喜欢的问题。因为它们没有意义,也没有答案。

很多人看过此报道后,都会接受这样一种暗示——大学生们不会提问。确实,一个人会不会提问,直接体现的是其思维的深度。但起码有一点值得赞赏,学生们敢于提问,即使面对光环煜煜的政要名流。而在我们中等职业学校的课堂上,不会提问、不敢提问的现象更为普遍,绝大多数学生已习惯了默默地听课、看书,主动提问的学生少之又少。
学生没有问题提出,说明其思维没有真正展开和深入。心理学研究表明:发现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前提。当某些矛盾反映到意识中时,个体才发现它是个问题,并要求设法解决它。这就是发现问题的阶段。发现问题不论对学习、生活、创造发明都十分重要,是思维积极主动性的表现,在促进心理发展上具有重要意义。如果学生没有主动对知识进行再加工的过程,那么要谈掌握知识就是奢望。提高学生积极思维能力,在中职课堂上促使学生提问就显得重要了。我在教学过程中尝试了从以下几方面来促进学生主动提问,初见成效。
一、营造氛围,让学生敢问
课堂中有这样有趣的现象,提问的学生总是只有那么几个,其他的学生难道就没问题吗?非也,据课后了解,原因较多,有的是胆子小,羞于在大庭广众发言;有的怕问得不好,被老师责备,或是被同学讥笑;有的想问,但是不知道如何准确表达;有的是囿于沉闷的课堂气氛。其中,教师的师道尊严和拘束的课堂氛围,是学生有问不敢提的重要原因。
因此,教师应尽力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课堂,当然,教师的语言、语气、语速和表情是营造轻松课堂的关键。这一点对中职学生来讲犹为重要,中职学生普遍对于理论知识的学习缺乏动力,教师如果板着脸,我行我素地讲解枯燥深奥的理论,教学效果可想而知。其实,教师要做到这一点很简单,一个鼓励的眼神,一个无伤大雅的玩笑,一个肯定的手势,一句激励的话语都会使我们的学生勇气倍增,自卑、紧张的心理慢慢消除。另外,教师应学会进行自我心理调节,避免将不良情绪带入教室,以健康的心态和积极的情绪去影响学生,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食品工艺》课作为食品专业的主干课程,全面系统地介绍了各类食品对原辅材料的要求,原材料的化学组成及其加工特性,各种典型产品的生产工艺原理及发展趋势等,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结合紧密的课程。理论课上可设置一个“你来问我来答”环节,由学生问,教师或学生来答。兴趣小组课外实践时,教师给学生宽松、自由的空间,以小组为单位,查找多个产品配方备选,再在教师指导下根据现有原材料数量确定适合制作的产品品种,小组讨论产品制作过程,最后再动手操作。即使做了这么多准备工作,真正动起手来,学生发现仍然有些不明白的地方,很自然地就会向老师提出问题,如“这里的奶油是哪一种?”(因常用奶油有白、黄两种)、“没有椰子粉怎么办?”诸如此类问题,虽然有些是课堂上学过的知识,但学生能够做到不懂绝不装懂,不懂就问,也是一个很大的进步。
二、创设情境,让学生想问
长期以来,学生都是被动地接受知识,容易形成思维定势,以为教师和书本传授的知识都是对的。古话说得好,“尽信书不如无书”。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质疑,从最简单的做起,先找找看我们所用的教材中有无错误。我们所用的《食品工艺》教材,选自高等教育出版社的中等职业教育规划教材,即便如此,教材中也出现了一些低级错误。如,下册第35页原糖液配制中糖和水量的计算部分,书中所举的三个例题中就出现了明显的计算错误。我没有直接让学生将错误改过来,而是在讲解过计算方法后,明确指出是例题中的计算出了错,请学生来“找茬”。要找出这个错误,学生就得将例题仔细看过,还需要把例题验算一遍,等到学生小费周折找出,他已然将计算方法当堂复习了一遍,岂不是一举两得。教师也借机鼓励学生大胆将心头疑问提出。
当然,教师还应努力挖掘教材中的生活信息,创设情境,制造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使学生渴望得到新的知识,产生提问的欲望,使学生有内容可问。如,学习啤酒酿造的回旋沉淀槽分离原理时,学生看书预习后,教师故意先介绍分离的结果是热凝固物在设备底部中央形成丘状沉积物,再请学生来模拟沉淀分离的过程(上部液体中的颗粒在重力和离心力的作用下向外下方移动,下部液体中的颗粒在向心力的作用下向中心移动),教师同时在黑板上画图示意,然后以洗衣机脱水为例讨论起了离心力的作用。这时,就有学生提出来,离心力的作用把颗粒往外甩,怎么可能会让其集中到中央?新旧知识之间的矛盾冲突,引起了学生的求知欲,这时,教师再抛出关键原理,原来是液体进入设备后中心形成一个旋涡区,会将颗粒迅速旋入底部,正如江河里游泳时可能会遇到的夺命旋涡一样,学生这时才恍然大悟。如此一来,学生不仅深刻理解了分离原理,还接受了游泳安全教育。
三、授之以渔,让学生会问
提出问题的目的,是要得到答案。要想得到好答案就有赖于发问者的技巧。怎样才能做到问得精、问得巧、问得新、问得有价值,对于学生,甚至对于教师而言,都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
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发挥言传身教的示范作用,引导学生围绕中心,将新旧知识进行横向、纵向联系比较,深入思考,从问“是什么”、“怎么了”到会问“为什么”、“……行不行”等问题,针对新旧知识的衔接处、教学内容的重难点、学习过程的困惑、分析讨论的过程等大胆质疑。既可以在正面问,也可以从反面或侧面问,让学生体会到,无处不可生疑,无时不可生疑。
总之,教学实践中我逐渐认识到:促使学生提问,不是教师多问几个“为什么”就能办得到的,教师应该在提供有助于学生发现问题的感性材料上多下功夫;应该在营造学生提问的氛围上多下功夫;应该在如何回答学生提问,才能促进学生思维方面多下功夫。只有学生问的多了,学生提问的能力才有可能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才能得以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才会真正提高。


本文曾获2012年武汉市教科院武汉市中职学校优秀论文评比三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