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笔尖下属于生命的精彩 如今,新的课程标准对写作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强调“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这应该是明智之举和疗疾之药。我们在作文时,只有敢说真话,肯吐心声,真正做到像巴金所说的“把心交给读者”,即篇篇写的都是“掏心窝子”的话,那样才能使读者感到真诚,感到可信,写出的文章才能产生巨大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引起读者情感的共鸣。 笔者在自己的作文教学中做了一些尝试,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作文水平,创造出属于生命的精彩。张君 首先,引导学生学会体验生活,尽抒真情实感。 清代学者钱谦益曾经说:“真,则精金美玉;伪,则瓦砾粪土也。”真情实感是文章的生命线,那些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之所以感人肺腑,广为流传,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它情真意切,打动人心。一次,当我要求学生写一篇以《感悟亲情》为话题作文的时候,发现他们心态是麻木的,心理上是反感的。于是叫了一位我认为还比较有感情的同学起来说一下看法: “其实亲情是有的,不过我们平时很少去体会……”还没说完,下面“切……”的声音就轰了起来。“有一种感情,离幸福最近,且不会破碎,它让我们的心互相渗透,感觉温暖,那就是——亲情……”听到这里,我的心突然被针扎了一样,低沉而缓慢的地说:请同学们听听我对亲情的感受和理解,我的一篇“下水”作文。 2006.01.19 穿过一光年的想念 天空依旧阴沉,天气预报说今天会有雨加雪,于是,今早睁开眼睛时是带着期盼的,我好象一直在等待今年的第一场雪,不知道为什么,没有雪的冬天总是显得不太完整。没看到雪,却无意间发现窗台的花盆里开了一朵小红花,冬天的时候,家里种的植物几乎都凋谢了,光秃秃的枝干,很寂寥的感觉,这样的情形中,这一抹红就显得越发的珍贵,有一点顽强的意味。 三年前的今天,下了一场大雾,出去晨练的外公出了车祸。等我们赶到医院时,他已经打着氧气,不能说话,不能活动,医生甚至说他已经不能够思维,医学上叫做脑死亡,可是,我们分明看到了他眼角的泪水,于是大家固执着喊着他,陪他说话,或许有的时候,医学角度和人的情感间真的有矛盾, 所以,我们始终不相信他手指偶尔的动弹不是对我们的回应,也或者说,我们始终相信那是一种回应。次日,外公走了,没能留下一句话……一切都发生得好突然,而那个时候,肇事司机还没能找到。 全家人里最难受的应该是外婆吧,可她表现得比任何人都更加坚强,五十多年的同甘共苦,五十多年的携手走过,五十多年的相儒以沫……最深最深的爱,早以超越了爱情, 我突然想起窗外那朵小红花,在落寞的冬日里开放,不需要任何理由。 现在回想起这些,更多的感觉,不是悲痛,而是怀念……被时间沉淀的过程,就好象许多复杂的情感混杂,逐渐模糊,然后,又慢慢地,慢慢的清晰,只剩下怀念,至深,至浓……昨晚梦见外公了,穿得很暖和的样子,看起来很健康,也很幸福,说了些什么我已经不太记得,但他转身离去的背影却始终留在我脑子里, 虽然是别离,可我们竟然都满足的笑了。醒来后才意识到那只是个梦,外公已经不在了, 可也是在那一刻我才明白: 原来这个世界上没有真正的永别, 因为,穿过生与死,也可以互相祝福和微笑。我们都是一个人在路上走着,因为总有一天,身边的人会先我们而去,或者我们自己会先他们而去,但是,没有必要因此而过分消极或孤独,正因为如此,我们才更应该学会坚强,学会珍惜…… [补记] 2005.01.20 今天竟然下雪了,盼了好久,还是有些意外……从外公离开到今天飘雪的那一刻,整整三年的时间, 不只是日期,甚至连时刻都大致吻合, 这是巧合吗? 还是……外公送给我们的礼物?或许,他想用这样的方式告诉我:他能感觉到我的想念。 走在飘雪的夜晚,我停在一盏路灯下,抬头仰望,昏黄的灯光里,好美好美的雪花飞舞,落在脸上冰冰凉凉的,我对着天空微笑了,因为我知道,外公能看见的…… 奥地利著名小说家卡夫卡曾说过:“什么叫写作?写作就是把自己心中的一切都敞开。直到不能再敞开为止。写作也是绝对的坦白,没有丝毫的隐瞒,也就是把整个身心都贯在里面。”巴金在《给家乡孩子的信》中也说:“我写作不是我有才华,而是我有感情。” 生活中的一件事情,一个场面可能并不出奇,但它能触动我们的心灵,让人防不胜防,酸甜苦辣百味皆有,但也往往是这一瞬间的感觉能让我们体验人间的真情,体验生活的真谛,也才能让我们写出真实的感受,写出优秀的文章。作文是情感的艺术,感动是作文的生命线,只有被拨动心灵深处的那根感动之弦,才会奏出和谐华美的乐章,再次扫视全班,他们的表情是严肃的,心理上是内疚的,于是把作文本打开,开始了他们真情流淌的作文…… 其次,训练学生思维,引导学生思考生命、感悟生命。 “一篇好的作文犹如一部精彩的影视作品,留住生活的精彩,让人感受人间的真情,就是一篇好文章”。语文教材几乎每一篇都“载道“、”载情“,表现出鲜明的冶情励志倾向。我们正应该充分利用这一特点,激发出学生的创作灵感,让学生更深层次地思考生命、感悟生命。《(史记)选读》这本教材,里面有很多现成的好文章可以成为写作的素材,亦可引发很多关于生命的争议。例如《屈原例传》一文中对屈原自尽的讨论就很热烈,当时我们设计的作文题是这样的:屈原与司马迁,虽然人生选择不同,一个毅然赴死,一个忍辱而生,但他们都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的杰出人物。如果有一天你穿过“时空隧道“,可以回到某一历史时刻,见到了他们中的一个,你会如何和对方进行交流,又会发生什么故事……通过这次作文,学生们各抒已见,他们对生命的表述和认识也各有不同。有的对屈原的投江自尽掬一把同情泪;有的则不然,借司马迁之口,摆明了”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的道理。劝解屈原珍惜生命,不轻易向命运低头,活出属于自己的精彩……而持后者观点的人数还不在少数。看来,现在的学生似乎更在乎生命的延续,更能体会生命的珍贵。对于生命的表述,他们有自己的观点了。这是最令人笔者欣慰的事,学生一旦有了感悟能力,就会发现平静的湖面下,荡漾着的原来是动人的激情,学生写景,才会景中含情;写情,才会情浓似酒;写人,才会满目生辉,也只有这样,才能写出真善美文来。 其实,鲁迅先生说得很对,作文确实没什么秘诀可言,只要我们中学生多多地去读好的作品,用心去写,用情去写,就能写出好的作文来,不远的将来我们中也会出“鲁迅”,也会出“茅盾”,我们殷切地盼望着…… 参考文献: [1] 新语文课程标准 [2] 《(史记)选读》教材。 (本文在《新课程》杂志2011年(ISSNI673---2162;CN14---1324/G4;国家二级,山西省一级期刊)上发表并获优秀论文一等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