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果展示
首页/成果展示

论文:现代化企业管理模式在中职校企合作中的应用

时间:2013-09-13  
 
 
  
王卉卿
摘  要:目前校企合作面临的两大主要的问题是:校企合作的机制不健全和企业的积极性不高。因此当前的重点:一是要建立校企合作的有效运行机制,与企业开展深度的合作;二是要将现代化企业管理模式应用在中职中,达到学校与社会的双赢。
关键字:办学机制,中等职业教育,企业管理模式

在“国家紧缺人才培养计划”中,数控应用型人才被列为首位紧缺人才。从数控技术的应用来看,工业发达国家的数控化率超过50%,而我国的数控化率目前尚不足10%,可以说差距很大,但有很大发展空间。据有关部门统计,仅数控机床的操作工缺口就达60多万人。校企合作的模式既能够发挥学校和企业的优势又能够培养社会和市场需要的人才,是学校与社会双赢的模式。
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是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和中等职业学校基本的教育教学模式。目前校企合作面临的两大主要的问题是:1、校企合作的机制不健全;2、企业的积极性不高。
因此当前的重点:一是要建立校企合作的有效运行机制,行业、企业、学校共同参与,采取有效措施,进一步完善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的制度,努力形成以学校为主体,企业和学校共同教育和训练学生的教学模式,与企业开展深度的合作;二是要将现代化企业管理模式应用在中职教学与管理模式中。国家为校企合作构筑了政策平台,不少学校也已经着手实施了校企合作,但这一工作在实施过程中仍存在着不少问题,必须从中不断地探索和提高。结合自己所在学校在校企合作实践中的情况,就校企合作的管理机制、存在的问题以及现代化企业管理模式的应用进行以下探讨。
一、校企合作的有效运行机制的探索
(一)“定单培养”模式
 校企共同制定联合培养方案,共同确定培养目标、专业课程设置和教学计划。由学校具体实施教学。在师资培养、实践环节等方面,提供相应的实习环境和师资技能培养环境。在择优录取的前提下,毕业生一般由委培单位安排就业,企业考核学生职业技能并根据考核结果和生产需要确定录用与否。其主动权多在企业。即企业通过选择学校、确定委培人数和规格,以及录用合格的毕业生,对满足企业具体的的用工需求具有直接的效果,做到了学校招生与市场用工同步、学校培养与市场就业同步。由于市场需求的多变和企业生产的灵活性决定了企业用工需求的不确定性,与人才培养的相对稳定性和长周期性形成了一定的矛盾,成为目前学校与企业层面开展校企合作所遇到的瓶颈。
(二)“专业共建”模式
 即学校根据市场需求与企业进行合作,共同构建能适应市场需求的培养环境。共同建设长期的职业实践环境,搭建紧密型基地;联合培养师资,通过企业人员作为师资,或者学校师资到企业实际环境接受训练,从而提高师资的整体技能水平。学校根据企业行业用工需求调整专业教学计划、实训计划,调整学校的专业课程设置,调整教材内容;增加学生的实践能力的训练,学校根据企业需求组织学生参加以技能为导向的职业技能鉴定,在取得学历证书的同时获得职业资格证书,推荐就业。因此,从合作条件看,合作企业要全程参与学校专业建设,形成紧密、融合的合作体。但是,由于专业共建对某个具体的企业的用人需求的作用是隐性的,企业缺乏合作办学的内在动力,参与不够积极。如实训环境的创建不仅仅是硬环境的建设,还必须考虑软环境的建设,即实训管理,包括实训计划的制定、实训的过程管理。学校能不能全心全意地依靠他们,企业能不能全心全意地让他们为学生传帮带,这是学生能不能切实提高职业能力的关键,也是衡量校企合作成败的一个重要指标。因此,合作双方一头热一头冷的现象往往与校企合作的初衷相背离,从而影响了合作的效果。
(三)混合模式
在校企合作办学的实践中,学校往往根据实际人才培养的需要,采取的是几种模式的混合体。同时,也出现了就单方面进行合作的松散型的合作办学模式,如为学校提供学员实训基地或是学校利用自身的师资优势为企业在职职工培训进行合作等。
(四)深度合作
因此学校作为高技能人才的社会培养主体,与企业通过使用高技能人才追求利润的人才使用主体,存在着不可避免的矛盾,校企双方双向互补、相互支持、利益共享的局面尚未形成,学校与企业深度合作的制度环境需要进一步优化。我校在以下方面做了进一步的尝试。
1、创新实践模式,搭建数字化管理平台
我校与企业共建数字化管理平台,打通从测绘到工艺到生产制造的全流程,实现从订单、方案测绘直至应用维护的产品全生命周期过程的管理;提供项目教学案例,包括测绘、工艺、数控加工及说明等详细数据。
2、校企合作、订单培养
发挥学校的设备、技术人才和职业培训优势,通过为企业提供技术、生产加工和职工培训服务,建立融洽的校企合作关系,并以此为基础,设立和完善学生顶岗实习基地,学生以企业员工的角色在企业进行顶岗实习(半年以上),学生在实习过程中由企业教师进行指导,学校与企业共同管理,实现校内生产性实训和企业顶岗实习的有机衔接与融通。与企业公司深度合作,建立共管、共育、共享、共担的人才培养机制,提供多工位的实训基地,与其他企业签订合作协议,开设一年制、二年制、三年制的企业“冠名班”,实现“订单培养”模式,订单培养学生数30-50人/年。
3、工学结合的实现
盘活实训设备,促使实训教学从纯消耗型向生产型转变,从企业合作以加工简单零件起步,加强与企业对接,在产品加工中寻求教学梯度产品,同时攻克工艺流程,提升加工能力。虽然本专业施行校企合作来料加工短短4年时间,但从2009年起为多家企业加工产品零件,累计获取加工费7万元(来料加工款),有效解决了学生实训耗材、设备运转的经费问题,推进了校企一体、产教结合的深化,也为工学结合的实现提供了保障,为了将工学结合推动下去,计划与合作企业签订长期合作协议,进行来料加工,实现工学结合,一年产生5万元的加工费来解决学生技能训练的部分耗材费。一年级学生30%能进行零件加工提高普通车床的操作技能,二年级学生80%参与生产提高实际工作能力。
二、现代化企业管理模式在中职中的应用
(一)现代化管理模式在理论课堂中应用
学校要在课堂中确立“学习工作化,工作学习化”的先进理念。企业的良好学习氛围是竞争时代催生的产物。企业为适应新形势,迎接新挑战,运用现代化科学和先进管理知识,注重发掘员工的聪明才智,激活知识价值,推进学习创新,是企业赢得发展的关键。因此将企业的这种学习氛围引进到学校中来。主要表现为四个方面:1、提倡创新学习。2、提倡终身学习。3、提倡团队学习。4、提倡工作学习。
(二)现代化管理模式在实训中的应用
将现代企业的6S管理模式应用在实训中,整理、整顿、清扫、安全、清洁、素养。培养学生每时每刻都有“安全第一”的观念,养成良好的习惯,并遵守规则做事,培养积极主动的精神。以保证学生在就业实习过程中尽快适应企业的管理模式。同时以“基于工作过程的六步教学法”、建立以“学生自主学习”为核心的教学做一体化管理。我校与企业共建数字化管理平台,作为学前专业教育开启学生的求知欲,做基于工作过程的仿真教学,实现学中做、做中学教学模式,按照企业的流程分部门仿真企业的真实环境。
(三)现代化管理模式在学生管理中应用
企业对员工的管理分:业务、技术、约束、制度、道德、家庭、心情 、竞争、攀比、团结、团队意识。学校仿照现代企业的管理模式中考核的标准与处罚方法制定了学生管理的规范,包括学生在实训场所穿着工服等细则,培养学生上课即上班上学即上岗的意识。
校企深度合作与现代化企业管理模式的应用将进一步推进校企合作的发展。今后除了实习基地建设等“初级层面”的合作关系和合作建设“专业实验室”外,将推广到合作改革现有“人才培养”模式,合作建立“教育基金”等其它合作形式,促进学校快速成长。以达到院校、企业建立双方自愿、风险共担、优势互补、利益共享的合作方式,从而形成职业、产业、就业紧密结合的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1:冯彪、喻凤一、梁敏、庞剑云《技工教育校企合作的探索与实践》
2:徐洪波、袁晓建《探析校企合作共建的双赢特征和发展思路》[J].交通企业管理2006
3:唐远苏《由企业看职业院校-职业教育管理新视角》北京大学出版社

(本文在武汉市教育学会2011年论文评比中获三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