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如何提升中职生生存发展空间 刘铁 摘 要: 2005年至2010年全国中职毕业生就业率连续六年达到95%以上,笔者所在学校近三年来毕业生就业率达到97%以上。这些数据充分表明了社会对于高技能人才、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是非常强烈的,也说明中等职业教育经过近几年来的快速发展,在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提高办学质量,培养适应就业需要的学生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但是由于种种原因,社会对中等职业学校的毕业生认同度不高,中职生生存发展空间窄,因此如何提升中职生生存发展空间成为今后中等职业教育的一个重要课题。 关键词:中职生,发展空间,人文素质,终身学习能力 一、中职生生存发展空间 就业是民生之本,要保证我们国家经济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就必须解决好就业的问题。因此,每年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的就业情况也备受大家的关心。2010年全国中等职业学校平均就业率达到96.56%,这是从2005年开始全国中职就业率连续六年达到95%以上。这个数据也充分表明了社会对于高技能人才、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是非常强烈的,另一方面也说明中等职业教育经过近几年来的快速发展,在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提高办学质量,培养适应就业需要的学生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 中职毕业生越来越受社会的欢迎成了香饽饽,很容易找到一份工作,这是可喜的,但是,那些在工作岗位上干了五年甚至十年的中职毕业生又会有怎样的提升空间呢?笔者在近10年工作实践中了解到,他们获得的提升空间较小,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干好几年也难升职 小孙是某公司的一名电器维修工。2002年6月,他从某中职学校毕业,并顺利进入这家公司。2011年6月小孙告诉笔者(笔者曾经是他的班主任)“我们的工作就是维修电器,在上学期间,我们对电器的工作原理就已经搞得比较清楚了,所以工作起来难度并不大,很多用户使用电器所出现的故障主要就集中在几个问题上。我在维修部门,每天都需要上门服务,给居民维修电器。”他的工资并不低,在3000元左右(2011年6月)。但是说起提升空间,小孙笑了笑:“我们就是工人,只不过是技能型工人。就像出租车司机,开了十年,还是要开车啊,很难被提升到管理岗位上的。我们这有很多的老师傅,很有工作经验,但还是在做一样的工作。”小孙告诉笔者:“干上十年八年,以后有资历了可能做班长或者师傅,可以带徒弟,但是很难做到管理岗位的高度”。 2、十年之后,还有三成多工资仅一千多 中职生在工作以后竞争能力不够,突出表现为收入和职级随着工作年限的增加而提高不够明显。工作十年以上,仍有三成多的毕业生的工资水平在1000到2000元之间。 3、频繁跳槽,难成企业骨干 企业对职校培养出的初中级技术工人有较大需求,然而最终能留下来成为企业骨干力量的人只能达到10%~20%,人员流动性太大。技术是一门手艺,要想学成学精成为企业骨干,起码要经过3年以上的苦练和打磨,而一些职校生则显得过于浮躁急于求成,不知道自己到底想要从事什么职业,说跳槽就跳槽。笔者不完全统计,中职生一年之内跳槽的达到2成以上,两年之内跳槽的有4成以上。 二、中职生生存发展空间窄的原因 中职生生存发展空间窄的原因很复杂,笔者仅从两方面分析。 1、自身原因 笔者在针对企业的调查中发现,中职生的自我要求偏低,职业道德意识不强都严重阻碍了就业后的进一步发展。中职生自我学习能力、自律能力较弱 ,影响他们参与企业活动的深度和广度,使他们在企业发展中不具有竞争力。 (1)文化知识面狭窄 由于中职生入学前为初中毕业,入学后专业课压力又太大,因此很难抽出时间学习其他方面的文化知识,这样造成学生毕业后文化知识面狭窄。 (2)心理自我调控能力弱 中职生一般心理情感都很脆弱,不会进行自我心理调试,一些学生在遇到挫折的时候想到的唯一办法就是逃避,把责任留给家长、老师和学校承担。没有考虑过他们的行为给社会和周围的人带来多大的困扰。 (3)爱岗敬业精神贫乏 一些中职生在进入工作岗位的一段时间之后,不能在本职工作岗位上坚持原则,对工作态度不明确,责任心不强。 2、学校原因 (1)人才培养导向重技能轻人文 笔者认为:当前中国的中等职业教育在高速发展的同时也表现出了严重的功利主义倾向,在这种环境下成长起来的中等职业教育不可避免的受到影响。不少中等职业学校在人才培养上主要立足于本行业、本部门的需要,而不考虑人才培养的综合性和长远性,导致中等职业教育的社会本位窄化为行业本位、专业本位。这种急功近利做法的结果是中等职业教育不是在为社会培养人才,而是在为某行业培养劳动工具。 (2)课程设置重专业轻基础 在中等职业学校当中,学生整体素质低,对学习不感兴趣,再加上一切为专业技能课让路的观念,基础文化课程受到轻视。中等职业教育主要培养任务是为学生以后融入社会工作服务,因此,基础文化社会课程的开设显得比较重要。但事实上相当一部分学校没有开设这些课程。 三 提升中职生生存发展空间的途径 笔者认为中职毕业生生存发展空间主要有5个方面:一是我们的学生就业以后收入水平怎么样?工资水平怎么样?二是稳定程度怎么样?三是保障怎么样?上班了以后“五险一金”上了没有?劳动合同签了没有?四是是否可以进入管理层?五是专业对口程度怎么样?这些问题都还需要我们关注。但是,说实在的,就些问题主要不是教育部门所能解决。需要政府其他方面共同工作,比如说改革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用工制度,改变用人标准等等,需要社会各个方面关心和支持。工资也好、保障也好,都不是教育部门能够解决的。但是从职业教育部门层面看,尤其是中职学校也有大量工作可做, 1、提高中职生人文素质是基础 人文素质是关于“人类认识自己”的学问。“做人的根本在于品质培养”,发展人文素质就是“学会做人”,引导人们思考人生的目的、意义、价值,发展人性、完善人格,启发人们做一个真正的人,做一个智慧的人,做一个有修养的人。 人文素质的培养起始于人性的自觉,注重人的心灵自悟、灵魂陶冶,着眼于情感的潜移默化。良好的人文素质表现为:追求崇高的理想和优秀道德情操,向往和塑造健全完美的人格,热爱和追求真理,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儒雅的风度气质等。 中职生人文素质教育内涵丰富,其中最重要的是思想道德素质教育、艺术审美素质教育、表达交际素质教育三个方面。 (1)学校更新观念,克服功利主义影响,重视人文素质教育 中等职业学校必须更加清醒地认识到人文素质教育的严重性和解决问题的艰难性,认识到社会的发展和人才需求标准的综合性。职业学校应确立全面发展教育的指导思想,克服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使学生在成才中成人,把“就业”与“做人”统一起来,旗帜鲜明地倡导职业人文教育,也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开创出一条广阔的发展道路。 (2)结合职业学校特点,设置科学的课程体系 在课程设置上,应首先安排人文基础知识课程,以弥补中职生基础知识的不足。比如政治、哲学、语文、世界观与人生观教育等。我们可以利用这些现成条件,作为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基本点。同时还可以在边缘人文学科中穿插渗透人文内容,比如秘书学、公关学、企业文化等。除此之外,还可根据专业的特点开设一些辅助课程,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这样就形成了一个以文史哲课程为核心的辐射圈,使学生素养逐步提升,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培养出科学与人文精神相结合、知识结构与专业技能相结合的一专多能型人才。 2、终身学习很关键 笔者认为: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要想在社会发展和职业变动中具有竞争力,必须树立起学习的观念,培养终身学习的好习惯。 中职生毕业后,除了一部分学生选择读高职继续深造,选择就业的那一部分学生也应该看到自身问题,以后应该找机会继续学习。 同时,学校在人才培养时,不仅仅要定位在适应特定职业领域需要的实用型、技术型的“高级蓝领”上,还要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发展,培养有健全人格、有持续性发展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3、是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面向社会需求来设置专业,根据企业的需求调整我们的教学内容和课程设计;强调“一个中心两个加强”,以学生为中心,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加强职业技能的训练。 4、是加强职业指导工作 中职学校的职业指导,是从一入学就做起,不是放到毕业的时候再搞。一方面是实施相关的教育,包括职业观的教育、职业理想的教育、职业生涯设计的培养。另一方面是援助,一是提供信息方面的援助,二是提供供需见面会的援助。 参考资料: 1:《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行动计划》 2:《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3:教育部《2010年全国中职毕业生就业报告》 (本文在武汉市教育学会2011年论文评比中获三等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