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果展示
首页/成果展示

论文:上好物理讲评课为高三备考增值

时间:2013-09-13  
 
 
 上好物理讲评课为高三备考增值
邹雄杰
摘要:作者结合自身几年高三物理教学实践,指出了讲评课中存在的8大典型误区,并从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两个层面进行了一定的理论分析,提出了走出这些误区的具体措施和解决方法,对物理教师上好讲评课,提高高考复习的有效性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讲评课  误区及分析  主要策略

习题训练与考试是检测学生复习情况和巩固学习的重要手段之一,练习或考试后的讲评是高三物理课堂教学中重要的教学过程,在整个高三复习备考中所占的学时比例是相当大的。作为讲评课,它的根本任务就是要纠正包含学生所犯的学科知识性错误、不正确的思维习惯、不良的考试心理,对比分析复习的得失,巩固所学的物理知识,学会一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甚至较好的应考方法,以便于让学生达到查漏补缺、提高能力、推进复习的良好效果。因此,作为一名高三教师上好讲评课,提高课堂效率和备考的针对性与时效性就显得尤为重要。现结合自身几年高三教学中讲评课的教学实践谈怎样上好物理讲评课,为高三备考增值的。
一、目前讲评课中存在的主要误区及分析
1.师生对讲评课重视不够。
现在很多教师不喜欢上讲评课,原因也是多方面的。一是学生拿到教师批改的试卷后,分数不高的学生显得无精打采,分数高的学生听讲评的兴趣不高;另一方面教师容易将讲评课与新课教学进行习惯性对比,觉得讲评课比较枯燥,索然无味,学生也没有像对学习新知识那样有一种强烈的渴求,能主动参与探究活动,使得课堂气氛异常活跃。
2.不认真分析试卷或练习题,仓促进行评讲。
高三教师一般工作量比较大,考试完后有的教师抓紧评卷后往往没有对学生的考试情况进行全面分析与统计,急于进行讲评,最终只能是为了讲题而讲题,缺乏针对性,学生收效不大。
3.教师机械的对答案,要求学生主动订正错误。
有些教师直接将试卷贴在教室的墙上或在黑板上公布试卷答案,有时甚至把答案念完就了事。这种只公布答案而不讲评的形式,使有些学生对一些题目根本不知道为什么是此答案,而非彼答案,更谈不上练习的巩固、强化和各项能力的提高,对学习主动性较差的学生更是难于落实到位。
4.就题讲题,面面俱到,浪费大量的时间。
要知道高三的复习时间本来是很宝贵的,但一些教师对试卷的讲评从试卷的第一题开始,一讲到底,题题不放过,很难体现重难点和侧重点,这样一套试卷往往要花上二到三课时甚至更多时间才能讲完。这样不仅浪费了学生的有限时间,且容易让产生学生厌烦心理,收益甚微。
5.教学形式单一,教法死板。
教师讲,学生听,形式单一,学生只是被动接受,效率低下。尤其是后进生往往知识缺漏较多,没有真正形成一般的解题方法与策略。对于这部分学生,老师讲得我似乎都懂,自己做就是做不出来或能做但错漏较多,他们希望教师指点思路,让自己思考或与同学一起讨论分析,而求得正确答案,因为这样做印象深,不易忘,而且容易纳入自己有的知识基础和认知结构。依次满堂灌的教学形式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6.不善于“借题发挥”,让学生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有经验的教师绝不就题只讲它的知识点和解决方法,一般会由此题及彼题联系相关知识点进行讲解或让学生明确这个知识点其他考查方法,以此题进行拓展延伸,使学生达到举一反三以点带面的复习功效。
7.讲评课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主体参与”是现代教学论的核心要素。苏联大教育家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在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把自己当作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固有需要。这种需要在中小学生的精神世界中尤为重要。”试卷下发后,学生往往会有种急于弄清错题原委的原始冲动,但有的教师却搞一言堂,不给机会让学生主动思考、积极探究、大胆假设猜测、凝练自己的观点、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敢想、敢说、敢做、敢于标新立异的意识,使学生真正成为讲评课的主人,更有甚者,讲评课开始前就一味批评学生掌握不到位,打击学生,挫伤学生的积极性,把讲评课上成批评课,使他们失去学习兴趣,这样的讲评课是无法为备考增值的。
8.不注重讲评后的矫正补偿环节。
学生试卷中反映出的问题大多是教学过程中的重点和难点,不大可能通过一、二节课讲评后帮他们完全解决。有些教师总认为讲评时该讲的都讲了,学生也基本对错误的方面进行了订正,况且高三的学生已经具备了自我学习的能力,不需要过于左右学生,于是讲评课完了就草草收场,没能在后续的时间加强对相关知识的校正补偿,使得复习效果大打折扣。
高考研究专家指出:“一次好的讲评课,其功能往往超过多次单纯的习题训练。上好讲评课,可以节省多次不必要的书面练习,有利于克服死记硬背、题海战术以及由此带来的一些弊端,有利于加强学科思维能力的培养。那么怎样针对上述存在的误区不断转变观念,进一步上好讲评课呢?
二、上好讲评课的主要策略
1.抓好讲评课的备课环节,重点分析错例及原因。
测试是学生独立思考最有力的实践。测试后应做到及时反馈,及时讲评。讲评效果的好坏取决于反馈信息的准确与否。讲评课不可能从头到尾,教师在每次阅卷应作好一些必要的数据记载。讲评前都要认真检查每位学生的答题情况,分析各题的错误率,细致诊断学生的解答,找出错误的症结,弄清那些题目错得较多,错在哪里,是学科知识和能力缺陷还是考试心理等非智力因素造成的失分,学生需要何种帮助等等。因此,我们要认真精心分析,精心备课,将课堂上的主要精力、时间集中到学生最突出、最重要和最想知道的问题上来。根据学生测试情况,讲解要具有针对性和有效性,找出学生答题出现失误的“症结”所在,透彻分析,防止类似错误的再次发生。备课前,要尽可能地多地了解学生对做错的题是怎样思考的,多问几个为什么学生会在这道题(这类题)上出错?找出学生在理解基本物理概念、基本物理规律上存在的问题,在物理学科思维方式上存在的缺陷,这样讲评才会击中要害。教师要让习题讲评课建立在学生强烈求知的欲望上,建立在学生思维遇到阻碍的基础上,集中了学生易错处和典型错例的分析,就能激发学生的思维,加强印象,从而提高课堂效果。
2. 注重学生心理,分析解题思路和规律。
在讲评课堂的教学过程中,表扬激励应贯穿于整个讲评始终,要善于从试卷中捕捉每位学生的闪光点。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情感等积极因素,激发勤奋好学的愿望。同时,教师必须由重视基础知识转移到综合能力的训练上来,要指点学生进行考点分析,即思考试题在考查什么知识点,这些知识点在理解和运用时有哪些注意点,该题是怎么考的,解题的突破口在哪里,什么又是最佳解题途径。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辨别能力。教师应将严谨、富有逻辑性的解题规范清晰地展现在学生面前。
3.狠抓典型试题,注重发散和变化。
每一次测试,一般都注重知识与能力有机统一,特别注重考查“双基”和学科思维能力、知识的迁移,要透过显性知识的表面现象,挖掘隐性知识,弄清知识间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要善于“借题发挥”,进行发散、联想、拓展、延伸。
教师讲评时,要引导学生领悟并思考解题过程中涉及的知识点,有无纵横联系,如何联系,帮助学生查漏补缺,深化对概念内涵的理解,使学生能揭示知识的内在规律,使知识系统化、网络化和结构化。这样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巩固、综合、运用及解题能力的提高。通过对具有较强启发性、灵活性的典型试题进行改(对试题的设问方式和题型进行改变)、扩(对试题所含的知识内容扩大使用范围)、合(把几个试题综合在一起,或把思路方法相同的类型合在一起比较、分(把某一试题分解成几个小题)、联(把某一试题中的知识点进行内外、纵横联系)、展(展示某一试题的多种解法),从“点”出发,把“面”带出来呈现给学生,开拓学生思维,引导学生从不同的层次、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式、不同的起点思考解决问题。这样讲评才能提高学生触类旁通的能力,达到解一题、学一法、会一类、通一片的目的。
4.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引导学生反思和总结。
教师要积极创造条件,为学生搭建交流的舞台,倡导自主合作和探究的学习方式。要给学生表述思维过程的机会,增加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讨论问题的时间;允许学生对试题的“评价”做出“反评价”。对典型题型、典型错误、重点问题中的较易题可由学生讲,采取谁错谁讲,错哪儿讲哪儿的方法,同时发动学生适时补充和纠正,教师加强引导、点拨,让拥有新颖解法的同学当“小老师”,介绍他们的解法及其思路产生的过程。让学生自己提出疑问,分小组讨论处理问题。对跨度大、综合性强、学生完成普遍感到困难的题目,可以教师讲,也可以先让学生讨论,在讨论的基础上由教师综合、点评,形成一个参考答案。这样学生既不感到厌倦,也有利于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敏捷性,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加强反馈,达到巩固知识提高能力的目的。
讲评课后必须根据讲评课反馈的情况对相关知识进行矫正补偿,这是讲评课的延伸,也是保证讲评课教学效果的必要环节。因此,每次讲评后,要留有一定的时间让学生个别消化讲评内容。教师可要求学生在讲评的基础上再认真阅读一遍试卷,清理出自己的失分点,将答错的题全部用红笔订正在试卷上,并把自己在考试中出现的典型错误和自认为有价值的题目收集在“错题集”中,作好答错原因的分析说明,给出相应的正确解答,过后再要求学生重温或重做红笔订正的题目,使学生的复习更有针对性,避免机械重复,以利提高复习效率;或由教师根据讲评重难点和学生答错率较高的知识点设计一定份量的练习,在讲评后留一点时间或布置学生课外练习,以达到纠正错误,巩固强化正确知识、方法,提高思维能力、解题能力和形成持久学习能力的目的。
当然不同的教育对象和个体有着不同的教育背景和历程,每个高三教师应牢固树立以生为本的思想,充分考虑自身的教情和学生的学情,相信通过自己的努力争创优质讲评课,一定可以为高三复习备考增值的。

参考文献:
1.李伯黍 燕国材 主编 教育心理学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年。
2.孙庆均 杨明月 著 多元智能教育 武汉出版社 2007年。


(本文在2011年东西湖区第八届优秀学术论文评选中获二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