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果展示
首页/成果展示

论文:高中化学教学中诊断的重要性

时间:2013-09-13  
 
 
 高中化学教学中诊断的重要性
陈崇辉
2003年4月国家出台了高中教育《新课程标准》,新课程理念下的高中化学的学习是一个主动建构知识,发展能力,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过程,可以采用兴趣化教学, 生活化教学, 信息化教学, 探究性教学等教学策略实施教学.新课改正是以“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为理论基础的一项系统工程,是一项推动教育发展的大事。但是新课程目标能否真正达到目的,关键是课程改革落实到具体的教育实践中时,需要首先实现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教学行为的转变以及教学技能的转变。一直以来,自己也关注了新课改,学习了新课改,对人教版新教材中的必修、选修内容和老版进行了认真对比,可是目前仍然存在化学教学中教学效率不高,学生学习兴趣不大,考试成绩不尽人意等问题。新课改是势在必行的,怎样适应新课改,达到既能满足目前高考要求,又能满足新课改的要求,却是长期困扰我的一件事。我觉得要解决根本问题就像医生看病一样,先诊断,找出症结所在,然后对症下药才能解决这个问题,因此我们应该重视教学过程中的诊断。
一、课前的诊断
诊断贯穿于我们教学的全过程。教学前的诊断具有前瞻性,能使教学成为一种自觉的实践,并有效地提高教师的教学分析和设计能力。化学课堂教学重在准备,我们应该把足够的时间花在钻研教材、了解学生、设计教法、安排教学程序上,提高教学行为的意识性和自觉性,立足学习者的需要,做到有备而教,因此课前诊断很有必要。
1. 诊断学生的基本情况
   学生是教学的最终受体,脱离学生实际的教学都无法成功。在教学前应对学生的个性差异、学习能力、已有知识及认知规律进行诊断,探索适合采用的教学方法、活动设计,预测学生接受新知识时可能会出现的情况,思考如何处理可能出现的问题等,这样才能设计出被学生接受的教学设计,才能在传授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将情感、态度、价值观有机地融入到教学内容中。在接手一个新班级后我一般对学生进行如下诊断:一是先摸底考试,通过考试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掌握情况;二是对学生试卷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具体统计,找出学生共同存在的知识缺陷;三是采取课下问询的方法,对不同分数段的学生分别找一部分来进行询问,要他们说出试题做正确和错误的原因以及需要老师在课堂上提供怎样的帮助;四是找来学生基本情况资料,包括其他学科的成绩作参照。其他时候也可以通过学生的作业,问卷调查的形式开展。我要求学生每次在作业本上写出对化学知识的疑难困惑。这也可以成为老师诊断学生水平的一种方法。
2、诊断教学设计的知识体系建构
   教学设计的好坏对教学的成功与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作为教学的第一平台,新教材在内容编排上设置了很多模块,对于模块的处理我认为应该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去设计并加以诊断。鉴于学生能力训练的不同要求,只要有效地设置好问题情境,使学生面临解决问题的疑惑,引起思维冲突,激起学习情感,产生主动探究的欲望都可以,不需要千篇一律。但是实际教学中我们往往存在这些问题:形式单一、细节处理、重难点突破不够到位,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不够注重等。如何克服这些问题,完善教学设计中的知识体系建构,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前诊断。例如根据以往的经验、和其他教师讨论等形式诊断自己的教学设计是否比较完整、合理、有效。
教学前诊断的内容还包含对学生的需要和满足这些需要的具体目标,以及达到这些目标所需要的动机、教学模式和教学策略。如:教学重点难点是否准确;教学内容的深度和范围对学生是否适度;所设计的活动那些有助于达到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是否符合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征;那些学生需要特别关注等等。这些内容的实现都需要教师在平时做大量的细致的工作。
二、教学中的诊断
对教过几年书的教师来说,知识体系应该很了解了。但是因为所面对的学生不同,就像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一样,即使讲授同一知识点,教师仍应该在教学中诊断,找出最适合学生的教学模式。在平时的教学中我虽然会进行一些教学诊断,但是诊断的不全面,化学教学诊断包括很多方面:包括教师的教学态度、教学情感、教学难度、教学方法、教学模式、创新知识、解题数量与质量及教学有效性等八个方面都需要诊断,但是自己平时只关注了其中的四、五个,所以在教学质量上总感觉有个瓶颈需要突破,也许就是诊断的不全面的原因吧。
教学中诊断要求教师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中,调动各种感官捕捉反馈信息,快速、灵活地做出调整和反应。教学中诊断教师可运用录音和录象技术,与观察手段一起为以后的教学后诊断提供信息、还可以采取听课的方式以及制定课堂教学诊断表进行问卷调查。在这几种诊断方法中最常采用的是第2和第3种方式,每学期每名教师都会有一到两次研讨课或是公开课、示范课等需要上,教师就可以抓住这样的机会让其他教师帮助完成课堂诊断内容,课堂上让同事一起观察自己的教学实践,课后与他们就实践问题进行对话、讨论。俗话说:“旁观者清,当局者迷”,以旁人的眼光来审视自己的教学实践,能使自己对问题有更明确的认识,并获得对问题解决的广泛途径。自己也可以通过听其他教师的课互相观摩彼此的教学,详细记录所看到的情景,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还可以用摄像机将教学活动拍下来。个人智慧不过是草间露珠,集体智慧才是长河流水,在其他教师的共同配合下,我们更容易诊断出自己在教学中存在的“病况”,进一步确定教学目标的适用性以及现目标所采取的教学策略做出准确判断。还可请教育教研学者介入,提出有促进性、针对性的建议,促使教师不断获得更新、更全面的认识。当然我们平时课堂上对学生的提问也是最常规的一种课堂诊断方法,所以在课堂上教师一定要注意和学生的双边交流互动,不能只自顾自的传授知识,叶澜教授曾提出:“人类的教育活动起源于交往,教育是人类一种特殊的交往活动。”。因此教师应该牢记课堂上不仅有教师,更重要的主体是学生。一定要注意学生才是课堂上的主体,他们听懂了、了解了才能算完成这堂课的教学任务。
2009年我校曾经在个别班级中试行杜郎口中学的教学模式,可是几个月后以失败告终。现在分析失败的原因是做决定之前没有认真诊断,盲目照搬。学习方式的转变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它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给一个合适的环境和土壤。新的学习方式在课堂教学中的采用,无论是从学生的学习方式,还是从教师的教学观念方面都是一个重大的变革。然而在当时我们没有认真研究和诊断,只看到了表面现象,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大都采用分组的形式让学生自己讨论合作,从表面上看,课堂气氛比较活跃,课堂教学热热闹闹。但从实际的教学效果看,学生并没有学到什么东西,教师也没有完成教学任务。究其根本的原因,一是教师没有真正掌握它的理论精髓。二是受功利主义的影响,搞形式主义。
三、课后的诊断
“没有沟通就不可能有教学”,失去了沟通的教学是失败的教学。所以我们在自我诊断的同时也一定要诊断学生的学习。对学生的诊断不仅有课堂上的诊断,例如望,问等,我认为更多的应该放在课后诊断。通过作业,考试成绩,答题思路等找出学生学习上的病症。我最常诊断的是化学学习方法和“高原反应”以及思维“相似块”的诊断。不同的学生可能适应的学习方法不尽相同,教师就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帮助他们制定合适的学习方法,到底什么方法最适合学生呢?在此之前一定要对学生进行诊断,而不能摸着石头过河,这个方法不行换另外的,学生的时间有限,大好时光可能溜走了。学习方法的诊断最好的办法是通过“一对一”的辅导,因为在实际教学中有不少学生不愿意主动提问,只有通过 “一对一”针对性的辅导,教师通过设定的题目以及直接询问学生学习上的困惑才能找出学生学习方法上的问题。 “高原反应”也是我们学生经常遇到的问题,特别是高三的下学期,这种现象在很多学生身上都会出现,越临近考试这部分学生心理压力也越大,加上进入最后整理消化知识阶段,往往会导致他们吃不下饭睡不好觉,学习效率开始变低,虽然很想学好但是收效甚微。导致学生产生“高原反应”的因素有多种,虽然临近高考前的原因更多的是生理和心理及环境因素,但是我们也应该从知识、思维等因素方面加以诊断,找出正确解决方法,帮助学生尽快走出困惑。
考试测验、课后习题也是教师课后常用的诊断方法。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成绩以及作业情况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了解教与学之间的差距。作为教学第一线的教师我们都知道,每年的教辅资料、各类资料如过江之鲤,浩如烟海。怎样选择适合的教辅资料,我认为教师一定要根据本校本班的学生实际情况去选择,即使选定了一种资料,也应该作为参考而不应该照搬全抄。在每次的考试测验中,我们学校规定各科老师不能用全卷,也就是现成的成套试卷,因此教师就一定要参与到出卷中,在设置题目中要既能考查出学生学生知识上的差异,也能通过考试诊断出学生在阅读能力、知识广度等方面的问题。所以在出题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试题难度符合学生实际,能考查出一定的区分度,考题要能够更好的诊断出学生做错的原因。考试完后还要及时对学生试卷进行质量分析,找出学生是因为知识体系不全面还是粗心大意造成的错误。对教师来说利于下一阶段的教学。所以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一定要认真将诊断学用于实际教学中,争取能突破教学中的瓶颈。课前、课中、课下只有三管齐下,认真诊断,方能提高教与学多方面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周义仓.数学建模实验[M].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1997.
[2]何龄修.读顾城《南明史》[J].中国史研究,1998,(3):167-173.
[3]谢希德.创造学习的新思路[N].人民日报,1998-12-25(10).
(本文在武汉市教育学会2011年论文评比中获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