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果展示
首页/成果展示

论文:贴近需求的职业教育

时间:2013-09-13  
 
 
 贴近需求的职业教育
——新西兰职业教育的启示
黄利丽
为了借鉴国外先进的办学理念和方法,武汉市教育局组织全市中职的“双师”型骨干教师到新西兰培训学习。作为一线的教师,感受最深的是新西兰的职业教育课程理念,值得我们学习与借签。
一、职业教育的发展贴近社会需求
新西兰对教育高度重视,2004-2005年国家对教育投入占GDP 6.9%,位居世界经合发展组织(OECD)国家中第5位。国家过去几年在中学后教育上的投资在40亿新元左右,占GDP1.9%。2008年,新西兰总人口约420万人,15岁以上的新西兰人中大约18%进入了中学后教育体系学习,新西兰有8所公立大学(147000名学生),有24所技术学院(187000名学生),有3所毛利学院(40000名学生),几百所私人培训学校(65000名学生),大约有102000人参加资格证书培训,36000人参加行业培训。新西兰的教育在其和谐社会建设中起到了基础性、先导性、保障性的作用。建立和谐社会,教育的作用至关重要,新西兰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事业,保证了经济社会的和谐可持续发展。
新西兰教育局明确提出职业教育的职能为:1、培养学生能成功就业。2、倾向科研对学生指导,让教学跟上社会需求。3、让学生能接受更高等教育,达到远期教育的目的。4、年轻学生不辍学退学,保证毛利学生和本国周边岛国学生享受同等教育。5、提高全国识字能力与各项素质能力。6、提高教育与财务水平。7、科研成果。从其提出的教育职能可以看出,职业教育不仅对学生就业、教科研、远景规划甚至缓解民族矛盾、全民素质提高都作了要求。
为配合政府部门提出的职能,学校也作出了对应的要求:1、让学校也成为一个优秀企业。2、提高教与学的能力。3、提供学生更好学习与交流的机会。4、学生符合社会需求。如奥克兰理UNITEC理工学院的招生广告选用的就是一个毛利女孩学习摄影,一个岛国男生学习护理过程的介绍,职业教育在培养技术人员的同时肩负起社会安定团结的作用。
二、学校管理者和师资与行业联系紧密
职业院校协会监控校长的工作,协会由一个主席和七名成员担任。这些人是社会上有声誉、威望的行业专家,4位由教育部认可,认可的4人再挑选4人组成协会团队。评定校长的业绩,行业专家起决定性作用。校长是学校具体负责人,学校部门负责人向校长负责,校长向协会负责。
新西兰职业学校的教师多半是来自于工厂和企业的技能能手。经过教学培训,学校考核合格后,成为一名教师,每名教师都有行业技能证书,按我国的说法,就是需要“双师”型教师。如UNITEC理工学院的Lee  Baglow现为汽修专业大学讲师,原来是一工厂的技师。怀卡多大学木工专业REN教授,原为澳大利亚一家木制品企业技师,有高级技师证,就是典型的“双师型”教师。
三、课程设置贴近行业的需求
新西兰的教育理念是:培养学生学习的独立性和自主性,教会学生生存技能和交流技能。这一理念,从孩子满五岁生日上学那天起,一直贯穿在整个学习生活中。学校选用的是一个不断更新的课程体系,能按市场的需求作相应的调整,甚至同专业的不同学生,在刚入校就由就业指导部门协助选择相应的课程。每名教师只工作半年,另外的半年时间通过下企业学习、生产调研或做好其它科研工作,以及时掌握企业需求并对需求有所预测。课程设计在教师与企业、调研人员的共同参与下,使学生更符合社会的需求。
四、课程实践体现了职业岗位能力的培养
职业学校的教师更利用灵活的授课方式,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发展学习、终身学习的习惯。职业学校学时分配为1、教师授课占20%;2、学生实习占65%;3、课后反思占15%。教师仅讲授少量的相关知识,大量工作由学生在实习中总结完成,如:木工专业学生,从一年级近似小儿科的小板凳制作到高年级整个居民房屋的建设以及相关的防潮、节能、配套设施的安装,也只有短短两三年的时间。在教师的指下,学生在分地学习了专业知识、工具的使用、识图绘图,特别是技能操作能力达到市场的要求,高年级的学生在做好房屋后,会亲自入住,在入住过程中体验不足并主动改进同时积累相关经验,这个反思的过程,包括事情为什么会发生?怎么发生的?如果错了,我将如何改进。会给每一个学生难忘的经历。
五、启示与反思
新西兰职业教育理念给我们的冲击是巨大的。无论是管理部门,还是学校从业人员,及到课程设置,都做到了相互配合,实现了校企合作,企业与学校成了一种共作扶持、共同进步的良性循环关系。近年来,我国职业教育得到高度重视,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成为党中央、国务院及各级政府的共识,提出一系列的发展计划。但因为师资、理念、社会保障条件等原因,我们的职业教育与发达国家还有一定的差距。我们应该借鉴国内外发达国家地区的职教理念,解放思想,要从宏观上,着眼于职业教育的布局和制度改革,从中观上着眼于创新和推进改革,从微观大胆的进行培养模式和课程改革,让我们的职业教育实现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对接,专业设置与岗位需求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让学生的学习更加适用,实用。


(本文在2011年武汉市中职优秀论文评比中获二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