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学校校本课程开发的有效策略探究 陈志军 [内容摘要] 本文分析了新形势下中职学校课程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探索了校本课程在中职学校开发与实施是必要性和可行性,重点探索了校本课程开发的有效策略、路径具体流程。还通过实践对比了校本课程带来了师生的变化。 [关 键 字] 中等职业教育 校本课程 策略 近年来,中央和国务院相继提出大力加强职业教育的文件,尤其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了职业教育发展的路径,明确了中等职业教育是我国高中阶段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培养数以亿计高素质劳动者的重要任务,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其目标是培养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在生产、服务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中初级专门人才。 一、中等职业学校校本课程设置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大多数中等职业学校课程设置是以国家课程为主体,但相对地方特色鲜明的职业教育而言,国家课程无法真正体现“服务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特点,没有充分发挥课程在培养“在生产、服务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中初级专门人才”的作用。 (1)课程价值取向与时代发展要求有所偏离。注重了学科知识的系统性、专业性,忽视了职业学校、学生及所在地区经济产业的特点,未突出实践性、应用性和学生的主体性。 (2)课程结构繁琐。课程太多且自成系统,导致不少学科内容交叉,设置缺乏宏观、统筹及整体优化,教师教得吃力,学生学得乏味。 (3)课程内容繁难、陈旧。课程内容不能及时反应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标准、新规范的变化,所学技能落后于市场需求。 (4)课程实施方式单一,实际操作、练习、实验内容少。重理论轻实践、重教法轻学法、重讲解轻训练。教学方法形式单一、呆板,缺乏新颖性,忽视职业教育的实训和实践的特点,培养出来的学生动手能力不强。 二、校本课程在中职学校开发与实施是必要且可行的 1、国家政策给中等职业学校校本课程开发预留了空间 2005年11月召开的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和国务院颁布的《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强调:“坚持以就业为导向,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教育部《关于制订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指出:“课程设置和教学应与培养目标相适应;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加强学生生活、专业和社会实践的紧密联系”,“应当按照相应的职业岗位(群)的能力要求,采取基础平台加专门化方向的课程结构,设置专业技能课程”。这对于探索职业教育的规律和特点,创新职业教育教学模式,推进课程改革和教材建设以及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专业在与市场相适应中快速调整,新生专业和成长中的专业需要有更多的人和学校参与建设。教育部2010年3月印发了《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目录(2010年修订)》,专业数由原来的270个增加到321个,其中保留专业126个,占总数的39%;通过更名、合并或拆分等衍生的专业110个,占总数的34%;新增专业85个,占总数的27%;从原目录中删除专业22个。对于这个变化,教育部尚未推出与之相适应的专业教学计划、课程大纲和教材,必须有更多的学校参与其中的探索与建设,并在建设过程中逐步完善。 国家教育部对中等职业学校的专业课程设置颁发了部分重点建设专业的教学改革综合指导方案(含教学计划、主干科目教学大纲、实验实训设施标准和开发报告)。2001年确定了83个专业为中等职业学校重点建设专业,2004年教育部再次印发《关于制定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指出“坚持统一性与灵活性相结合,在认真执行国家有关原则规定的同时,地方、行业和学校可根据区域经济、行业特点和社会需求,在课程设置、教学安排等方面有一定的灵活性。还应创造条件实行弹性学习制度,使学生能够根据社会需要、个人兴趣和条件自主选择课程。” 2010年12月召开的全国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创新工作会议上,教育部长袁贵仁明确指出:“要按照职业教育规律和技能型人才成长规律,以校企合作为主线,改革职业教育办学模式、培养模式、教学模式、评价模式,尤其是人才培养模式,以专业、课程和教材建设为主要抓手,不断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 职业教育的地方性决定了中等职业学校校本课程设置的灵活性,即使一些专业有了国家、行业和地方编制的教学计划、主干科目教学大纲和规划教材,学校也可以开发适应当地和学校特点,符合用人单位需要的实施性教学计划,适当设置校本课程,开发校本教材,这就从政策的层面上为课题研究提供了可能性。 2、市场需要、学生需要为中职学校校本课程开发提供了可行性 市场就业需要学生的新知识、新技能。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用人市场的人才需求不断变化,新型专业技能、新知识不断创新,中等职业学校教材的开发仅靠科研院校的力量远远跟不上专业发展的需要。 目前,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和教材建设从整体上看进展缓慢,特别是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思想指导下,开发、编写出符合学生认知和技能形成规律、体现以应用为主线、符合工作过程系统化逻辑、具有鲜明职教特色的教材还有一定的差距。一方面是中等职业学校现有部分课程及教材不适应社会对专业技能的需要和学校发展的需要,迫切需要学校自主开发适合学校特点的校本课程,编写具有实用价值的校本教材;另一方面是学校开发校本课程的积极性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概括起来主要有几个方面的原因:一是教材开发推广的滞后性,不能做到与时俱进,这是所有教材的共性。二是教材开发的适用性影响开发者的积极性,如我校食品生物工艺专业,武汉市仅有三所学校开设了这个专业,全部在校学生加起来不到两千人,开发推广这样一部教材费时费力又没有多大的利润空间,让教材开发者望而却步。如果有些专业课程如我校的纯净水生产独此一家,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教材开发市场价值更低。三是教材开发过程中过于注重知识的系统性而忽略了专业的结构性。知识与技能被割裂开来,没有形成一个整体。 正是这些实践中产生的问题,促使我们要立足学生发展实际开发针对专业建设和社会需求的校本课程。 3、职业学校多年的探索基本具备校本课程开发的基础 经过多年的发展,许多中职学校,尤其是国家级重点职校、国家中等职业学校改革发展示范学校项目学校、省级示范学校类型的学校,有较为系统、新型的专业设备,教师也有机会参与各级组织的课程开发与教材编写活动,有良好的教材编写能力,为新的课程体系建设提供了良好的物质基础。 综合研究认为,目前中职学校开发校本课程,作为国家规划课程的必要补充是可行,也是急需的。 三、探索出校本课程开发的有效策略 1、确立了学校校本课程开发的原则 校本课程开发以学校培养人才的职业能力目标为主要依据和核心。校本课程开发活动,优先考虑的是市场对本专业人才的需求、学校的办学条件和学生特点,其他因素都只服从和服务于职业能力目标。因此,在校本课程开发的一般原则基础上,确立了以下原则: 一是校本课程与其它规划课程协调性原则。共同形成专业人才培养课程体系。 二是要着眼于学生生存发展的需求,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考虑学生接受新知识、新技能的可能性,强调个人对学习内容和方式的选择。因此,在课程开发中,不仅要做好教材的开发,更要做好教学辅助资料的开发,教学方式、评价方式的改革。 三是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职业学校的学生,“怎么教”比“教什么”更重要,“怎么学”比“学什么”更重要,因为很多学生本来就是“学困生”,让学生能积极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才能有效实现知识技能的传授,实现教学质量的提升。新开发的课程结构适合于学生,课程中所蕴含的教学方法要适合学生,突出动手能力,体现学生差别,允许学生能选择不同的小项目作为学习重点,考核过程与学习过程结合起来。 四是要帮助学生提升学习效果,增强职业能力。因此,要以学习的手段多样性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以学习组织的竞技性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通过评价形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以考核的方式来促进学生的参与程度,让每一个同学都能独立完成相关的任务,有能力的同学可以进入项目拓展课程,以做得更好。 2、探索了中职校本课程开发与实践的有效机制 一是要形成了有效的管理机制。应建立学校校本课程开发指导机构,全面指导学校校本课程开发工作。 二是形成了有效的学术研究机制。要求在课程开发过程中,充分体现适用和够用的原则,突出技能实践性原则和有利于学生学习性原则。 三是形成了有效的激励机制。提供物质和精神上的支持,满足开发校本课程的必要条件。 3、探索出校本课程开发的路径 一是构建以专业为单位的课程体系。课程体系应改变传统的“学科型”课程观,向“能力型”方向发展,形成一种技能型的课程观。突出专业课程的职业定向性,强化学生职业能力训练,注重人文与技能的结合,增强课程的灵活性,形成模块化、弹性化的课程体系,适应行业和社会对应用人才规格多变的需求。 二是建立课程开发小组具体实施。成立校本课程开发工作小组,确立参与成员、工作程序,组织交流、研究、讨论,提出研究策略。 三是分析校本课程。通过市场调查,确立课程与人才培养目标的对接;通过校内教学资源调查,确立课程与资源的充分对接;通过学生学习情况及意愿的调查,确立课程与学生特点的对接,使课程的建设更好地符合学生的学习特点;对企事业单位、学校实训基地和相关专业的学生进行充分调研,确立课程开设的资源,拟定了准备开发的校本课程。 三是确定具体课程目标。各小组确立课程开发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大纲,明确考核方式。 四是实施编写。各小组确立内容,编写校本教材。 五是课堂教学检验。各小组按正常开课条件,实施教学,并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科特点引入新的教学方法。 六是市场检验。校本课程实施教学后,学生走上工作岗位接受市场的检验,学生的职业能力与开发推广工作前的学生形成的对比是最生动的说明。部分专业由于课程开发速度快,学生完成了课程的学习,参加由劳动部门组织的劳动资格证考核,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七是评价修订。各小组设计评价方案、追踪实施效果、收集反馈意见、修订课程与课程开发方案。针对校本课程开发结果,课题组开展了校内的评价工作。 八是推广使用。校本课程的最终目标要发挥作用,让更多的学生能从中受益,提升学生的培养质量,完成中职教育的任务。学校将扩大教材的使用,将进一步开发更多的校本课程。 五、在实践研究中,师生都发生了变化 1、学生的变化 增强了学习兴趣。因为校本课程是根据学生实际编写,难度、学习内容都比较适中。学生在实践操作考试中,参与学习的意识增强,学习效果提升。我们开发的《模拟电子技术做中学》课程在实践中,老师感受到学生的变化最显著:过去,有一批文化成绩不理想的学生每次在考核中总是不及格,他们也总是认为自己不行。其实不然,他们除了不喜欢学习理论知识外,其实对动手很感兴趣。他们属于那种非研究型的人才。由于教师改变了教学模式,这批文化成绩不理想的学生脱颖而出了,他们在做事上,速度很快。随着这批学生的崛起,考核方式的变更,班级学生中成绩合格率也是突飞猛进,达到了教师的教学要求。 提升了学习效率。强化“怎么干”“怎么才能干得更好”的知识;淡化“是什么”和“为什么”的知识。学生全部或部分独立组织、安排学习行为,解决在处理项目中遇到的困难,体验创新的艰辛与乐趣,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想和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降低了学生的流失率。原来课程难度大,学生学习困难多,每年有10%的学生因为学习困难而辍学。在进行校本课程开发研究过程中,不仅着力于课题组指定的开发,更通过教学管理部门延伸到其它全部课程的教学内容处理,使之适应学生的学习特点,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流失的学生也降低到3%左右,每年少流失200多名学生。 促进了就业观念的改变。由于专业技能的加强,职业能力的提升,学生通过职业资格考试的种类在增加,通过比例在上升,学生择业自信心增强,就业观念改变。 学生的综合素养提升。在经过项目教学后,由于学生之间采用了小组分组形式的教学,学生之间有了一个讨论的平台,也给了他们一个交流的机会,他们除了学习外,还有了更多的收获。如逻辑表达能力的提升了;处理问题的能力提高了;知道了如何与人相处和沟通;对待同一个问题如何进行协调。学校在年终总结中指出:“现在学生年违纪率、重大偶发事件率、事故率与以往相比,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 2、教师的变化 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践,是促进教师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 改变了职业教育观念。通过深入用人单位调查了解,加深了校企合作的认识,老师了解了市场对人才需求与学校对人才培养的之间的差距。现在各专业每个学期都要制订教师下企业调研的计划,保障教师与企业的联系,提升教师专业技能水平和对企业的了解。 促进了教师的成长。校本课程的开发是一个行业、教师同仁、学生等方方面面成员共同参与的过程,是一个合作探讨反思的过程。它需要大家齐心协力,教师的业务能力在合作中不断成长,多名教师在参加全国和省市的教学能力竞赛中获奖。 提高了教师的研究能力。校本课程的开发是一个有组织、有目的、有计划的行动研究过程,是一个开发与研究结合的过程。教师在这一过程中不断反思,不断扬弃,这样的过程实则就是一个不断提高的过程,在这样的过程中,教师的科研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高。三年研究过程中,多名课题教师都写出了较好的研究论文,有论文在中文核心期刊上发表。 提升了课程意识。在编写教材中,他们广泛征求用人单位、学生的意见建议,以市场的需求和学生的特点来安排内容,确定教学方式,学生学习效果好了,老师也认可的职业教育的课程特殊性。 改变了学生观。通过校本课程开发,老师理解了学校提出的职业教育理念,明确了“以学生为中心”的办学理念,站在与学生相同的高度来看待学生。许多老师在课后不再是抱怨学生难教,而是发现了许多学生的长处:善于动手,思路灵活,敢于尝试,有发展潜力。 对于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必须从更多方面进行探索,但课程体系始终是核心内容,需要进入更深入的实践探索,让校本课程成为课程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成为专业建设发展的重要内容。 参考文献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2、《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行动计划(2010—2012年)》 3、《校本课程开发是一整套理念、策略与技术》郭元祥 《中国教育报》2008年11月28日第5版 4、《职业教育课程开发技术》石伟平、徐国庆 《现代职业教育研究丛书》 5、《校本课程开发的问题与共识》崔允漷《中国教育报》2002年10月8日 6、《中等职业专业技能课程校本化的理性思考》丁春明《教育与职业》总第567期 7、《中等职业学校课程改革——校本课程开发的思考》邵博《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8年4月 8、《中等职业学校校本课程开发的意义》严五胤《文教资料》2007年7月 9、《台湾校本研究的启示》周卫《人民教育》2003年5月 10、《美国校本课程开发》王斌华《教育科学》2002年10月 11、《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含义、目的及地位》作者:许洁英 12、《世界职教课程改革的基本走势及启示》姜大源 摘自卫生职业教育网 13、《校本课程开发》吴刚平.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2; 14、《校本课程开发理论与方法》王斌华 中国教育先锋网校长频道整理http://www.ep-china.net 15、《找寻校本课程开发的规则与范式》胡继飞《中国教育报》2010年07月09日 16、《职教课程开发的闭环系统——“宽基础、活模块”课程模式再论之一》蒋乃平《职业技术教育》2007年第16期 17、《职业学校教材建设中的问题与改革》卢双盈《职业技术教育》2003年第25期 18、《以就业为导向的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理论探索》石伟平《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年第11期 (本文在武汉市优秀职教论文评选中获一等奖;在武汉市教育学会2011年论文评比中获二等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