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学校校本课程开发与实践研究 武汉市东西湖职业技术学校课题组 成 员:钱立为、高德胜、陈志军、龚国超、黄利丽、 易法刚、黄 恩、丁秀玲、尹 莉、雷 静、 王云飞、董德华、覃 敏 执 笔:陈志军 《中职学校校本课程开发与实践研究》是由武汉市东西湖职业技术学校承担的武汉市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重点课题。三年来,课题组依据课题研究方案,扎实开展了各项研究活动,如期完成了研究任务,取得了预期的研究成果。现将课题研究过程与成果报告如下。 一、问题的提出 提出此研究课题是基于以下四个方面的思考: 1、中等职业教育的性质和培养目标 中等职业教育是我国高中阶段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培养数以亿计高素质劳动者的重要任务,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其培养目标是:培养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在生产、服务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中初级专门人才。 2、现行中职学校课程设置与实施的现状 目前,大多数中等职业学校课程设置是以国家课程为主体,但相对地方特色鲜明的职业教育而言,国家课程无法真正体现“服务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特点,没有充分发挥课程在培养“在生产、服务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中初级专门人才”的作用。 3、现行中职学校课程设置与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通过校内调研,和有关资料,现行中等职业学校课程设置与实施中的存在的问题有: (1)课程价值取向与时代发展要求有所偏离。注重了学科知识的系统性、专业性,忽视了职业学校、学生及所在地区经济产业的特点,未突出实践性、应用性和学生的主体性。 (2)课程结构繁琐。课程太多且自成系统,导致不少学科内容交叉,设置缺乏宏观、统筹及整体优化,教师教得吃力,学生学得乏味。 (3)课程内容繁难、陈旧。课程内容不能及时反应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标准、新规范的变化,所学技能落后于市场需求。 (4)课程实施方式单一,实际操作、练习、实验内容少。重理论轻实践、重教法轻学法、重讲解轻训练。教学方法形式单一、呆板,缺乏新颖性,忽视职业教育的实训和实践的特点,培养出来的学生动手能力不强。 4、中等职业教育学生的基础及行业的要求 由于中等职业学校的生源复杂,多是普通高中录取线以下学生,学习中存在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动力不足等问题,职业教育质量提高较难。同时,社会对中职学生需求不断提高,急需通过改革人才培养方式,调整教学内容,突破职业教育发展的瓶颈问题。 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的当务之急是着力推进教育与产业、学校与企业、专业设置与职业岗位、课程教材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深度对接。因此,怎样顺应当前的职业教育形势结合学校的实际及学生的现实需要进行校本课程开发,如何设置合理的校本课程以利于学生的发展,校本课程如何具体实施,如何保障,这些是一线学校最急切需要解决的,也最具有实践意义的问题。 基于此,我们提出了本课题的研究。 二、对本课题及相关领域的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通过武汉市科技局查新,及查阅文献资料,我们了解了国内外对本课题的研究现状。 (一)基本情况 1、国内普通教育系统对校本课程的研究 在我国普通教育系统中,校本课程被定义为“由学校针对学生的兴趣和需要,结合学校的传统和优势,充分利用学校和社区的课程资源,自主开发和实施的课程”。认为它是普通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着眼于发展学生的兴趣、需要和特长,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充分体现师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具有鲜明的学校特色。 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有关教育法规对学校在课程开发方面的权限作了一些规定,相应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持续不断,随着我国地方和学校课程决策权力与责任的增加,校本课程开发的问题也开始提到课程改革的议事日程上来。不少地方和学校在教育教学改革中逐渐表现出对于校本课程开发的期待与热情。中学校本课程开发是以普通中学新一轮课程改革为起点的,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很快,也取得了不少成果,但中学的课程改革是以补充国家教材或地方教材不足之处而进行的,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基本上是凭经验在探索,缺乏理念和技术支持。 2、国内职业教育对校本课程的研究 我国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经历了学科体系化的课程改革——职业分析导向的课程改革——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改革, 在改革中出现的范围较广、影响较大的课程模式主要是: 三段式课程模式、平台式课程模式、“宽基础、活模块”课程模式和项目课程开发模式等,这些课程模式的出现促进了我国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发展。 3、经济发达国家对校本课程开发的研究 从国外来看,经济发达国家对校本课程开发研究较早,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20世纪后半叶,世界各国的课程改革都试图在国家课程开发与校本课程开发的两个极端之间寻找自己的立足点,以期更好地发挥课程的功效。世界各国校本课程开发的具体做法多种多样,但基本理念是相同的,那就是:学校有条件地自主决策;教师参与课程设计;倡导旨在问题解决的合作、探究与共享的开发策略。在不同的国家,将这种理念付诸行动的决策方式是不同的,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地方分权国家,如英国、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家或州政府制定课程标准和课程门类,学校按照教育法规自主决定内容;另一类是中央集权国家,如俄罗斯、日本、法国等,国家提供课程计划框架,规定大多数课程内容,留出小部分的空间(占总课时数的10-25%)给学校。 国外在课程开发过程中形成的CBE、MES和“双元制”等较为成熟的课程模式,都有各自的成长土壤和适应环境,从理论基础到方法体系不尽相同,各有所长,各有特色。CBE (Competency Based Education)意为“以能力培养为中心的教育教学体系”,源于加拿大,主要流行于加拿大、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该模式以职业分析为基础,根据工作需要开发课程,其课程设置完全服从于企业需要、岗位需要、工作需要;强调自我学习,自我评价。MES (Modules of Employable Skill)译意为“职业技能训练模式”,是国际劳工组织在收集世界各国职业技术教育方法的基础上,开发出来的一种新的职业技术教育教学模式,通常称为“模块教学”。该模式以技能训练为主,培训目标明确,培训大纲符合就业与雇主要求;灵活性强,重视学生的自学能力与动手能力的培养。“双元制”理论注重实用性,并紧密与实践结合,突出技能培训;实行校企合作,课程实施体现企业主导,注重劳动岗位上的培训,突出学生的实际工作经验。 (二)述评 总体来看,普通教育系统方面的校本课程开发起点早,研究比较深入,但实践空间不大,只是形成对国家课程的再认识式开发和地方特色课程的探索式开发,构建了基础性的校本课程开发理论体系。其原理方法很难在职业教育中体现应用,对于目前的职业教育校本课程开发有参考作用。 中等职业教育对于校本课程研究起步较晚,缺少系统性的成果,但实践空间大,前景看好。职业学校课程改革相对于普通中学来说起步更晚,传统学科型课程模式仍然没有改变,课程内容与职业实践相脱节的现象依然存在,难以彰显职业教育的特色。通过科技查新工作,对国内近十年的中国科技成果库、维普中文期刊数据库及中国学位论文等11个相关网络数据库进行了检索,检索相关文献七篇,分别提出了中职学校工学结合课程的构建思路,提出开发步骤,分析了课程的保障,为探索适应经济发展的高素质应用人才培养机制提供了一定的理论指导。中等职业学校的校本课程开发,往往是运用某种课程模式,把理论转化为实际应用的过程。或者通过课程开发促进老师专业化成长,或者是针对某一专业课程的开发探索,系统性不强。总体来看,通过检索,国内有中职工学结合模式下课程构建的研究,未有研究中职工学结合模式下课程开发策略的文献报道。 国外职业教育课程开发的主要经验有以下几点:第一、职业教育的课程应该从工作岗位、工作任务出发;第二、职业教育要强调能力本位;第三、职业教育要求企业和学校合作,两者是互补的,理论和实践不能分家;第四、职业教育如何做到实践和理论整合,工作过程很可能是一条路径、一个手段、一个结构;第五、模块课程的灵活性对实行弹性学制、学分制很有参考价值。 三、研究目标、内容、方法、研究过程主要工作简述 (一)研究目标 1、探索中职学校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策略,构建适合中等职业教育的部分专业的课程体系。 2、编写适用现行就业需要的课程:《涉外护理操作教程》、《学前教育声乐教程》、《学前教育幼儿绘画教程》、《模拟电子技能教程》、《食品生物工艺实训教程》及《中职安全教育读本》。 (二)研究内容 1、中职学校开发校本课程的可行性研究; 2、中职学校开发校本课程的具体策略研究; 3、适合现行中职学校校本课程体系的构建。 (三)研究方法及工作简述 根据课题研究方案,本课题组开展课程研究工作。 1、准备阶段:2008年8月——2008年12月 成立课题组,确定研究内容,申报立项,制订方案,开题论证。 2、实施阶段:2008年12月——2011年2月 (1)通过经验总结法,总结和反思2008年之前校内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经验和不足的基础上,课题组制定了新一阶段校本课程开发实施方案。 (2)制定了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保障机制,并在实施中不断予以完善。 (3)通过调查法调研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学校实训资源及学生的学习特点,确立了开发课程门类,分专业组织教师成立开发小组,指导开发相应课程。 (4)通过行动研究法,编写相关课程实施大纲,具体实施校本课程,实践应用相关课程。 (5)进一步规范了校本课程的实施。 3、总结阶段:2011年3月-2011年4月 (1)开展课题研究工作中期小结,通报课题研究各项工作的进展情况,各小组撰写结题报告。 (2)进行课题研究总结,撰写总研究报告,形成研究结论,分析研究成果,发现新的问题,展望后期工作。 四、研究成果及成果分析 经三年的研究,我们认为基本达成本课题的研究的预期目标。 (一)通过调查研究,我们认为校本课程在中职学校开发与实施是必要且可行的 课题组形成了《东西湖职校校本课程开发的可行性研究报告》,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认识。 1、国家政策给中等职业学校校本课程开发预留了空间 2005年11月召开的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和国务院颁布的《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强调:“坚持以就业为导向,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明确提出“根据市场和社会需要,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合理调整专业,大力发展面向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专业,大力推进精品专业、精品课程和精品教材建设”等要求。 教育部《关于制订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指出:“课程设置和教学应与培养目标相适应;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加强学生生活、专业和社会实践的紧密联系”,“应当按照相应的职业岗位(群)的能力要求,采取基础平台加专门化方向的课程结构,设置专业技能课程”。这对于探索职业教育的规律和特点,创新职业教育教学模式,推进课程改革和教材建设以及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专业在与市场相适应中快速调整,新生专业和成长中的专业需要有更多的人和学校参与建设。教育部2010年3月印发了《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目录(2010年修订)》,专业数由原来的270个增加到321个,其中保留专业126个,占总数的39%;通过更名、合并或拆分等衍生的专业110个,占总数的34%;新增专业85个,占总数的27%;从原目录中删除专业22个。对于这个变化,教育部尚未推出与之相适应的专业教学计划、课程大纲和教材,必须有更多的学校参与其中的探索与建设,并在建设过程中逐步完善。 国家教育部对中等职业学校的专业课程设置颁发了部分重点建设专业的教学改革综合指导方案(含教学计划、主干科目教学大纲、实验实训设施标准和开发报告)。2001年颁发了《关于印发中等职业学校重点建设专业教学指导方案的通知》(教职成[2001]5号)文件,制定了《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目录》(教职成[2000]8号),确定了83个专业为中等职业学校重点建设专业,尽管专业很多但还是无法满足全国各地中等职业学校的实际需求。2004年教育部再次印发《关于制定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指出“坚持统一性与灵活性相结合,在认真执行国家有关原则规定的同时,地方、行业和学校可根据区域经济、行业特点和社会需求,在课程设置、教学安排等方面有一定的灵活性。还应创造条件实行弹性学习制度,使学生能够根据社会需要、个人兴趣和条件自主选择课程。” 2010年12月召开的全国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创新工作会议上,教育部长袁贵仁明确指出:“要按照职业教育规律和技能型人才成长规律,以校企合作为主线,改革职业教育办学模式、培养模式、教学模式、评价模式,尤其是人才培养模式,以专业、课程和教材建设为主要抓手,不断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 目前国家教育部对中等职业学校在德育课程方面有专门的规定,教育部公布了《教育部关于整体规划大中小学德育体系的意见》,提出中等职业学校必须开设哲学基础知识、经济与政治基础知识、法律基础知识和职业道德与职业指导等四门德育必修课。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及学校不得擅自确定或更改德育课程设置及学习内容。各地必须规范使用由教育部组织重新修订、经审定合格的中等职业教育国家规划德育课程教材,要停止选用地方自编或盗版的德育课程教材。 职业教育的地方性决定了中等职业学校校本课程设置的灵活性,即使一些专业有了国家、行业和地方编制的教学计划、主干科目教学大纲和规划教材,学校也可以开发适应当地和学校特点,符合用人单位需要的实施性教学计划,适当设置校本课程,开发校本教材,这就从政策的层面上为课题研究提供了可能性。 2、市场需要、学生需要为中职学校校本课程开发提供了可行性 市场就业需要学生的新知识、新技能。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用人市场的人才需求不断变化,新型专业技能、新知识不断创新,中等职业学校教材的开发仅靠科研院校的力量远远跟不上专业发展的需要。 目前,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和教材建设从整体上看进展缓慢,特别是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思想指导下,开发、编写出符合学生认知和技能形成规律、体现以应用为主线、符合工作过程系统化逻辑、具有鲜明职教特色的教材还有一定的差距。一方面是中等职业学校现有部分课程及教材不适应社会对专业技能的需要和学校发展的需要,迫切需要学校自主开发适合学校特点的校本课程,编写具有实用价值的校本教材;另一方面是学校开发校本课程的积极性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概括起来主要有几个方面的原因:一是教材开发推广的滞后性,不能做到与时俱进,这是所有教材的共性。二是教材开发的适用性影响开发者的积极性,如我校食品生物工艺专业,武汉市仅有三所学校开设了这个专业,全部在校学生加起来不到两千人,开发推广这样一部教材费时费力又没有多大的利润空间,让教材开发者望而却步。如果有些专业课程如我校的纯净水生产独此一家,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教材开发市场价值更低。三是教材开发过程中过于注重知识的系统性而忽略了专业的结构性。知识与技能被割裂开来,没有形成一个整体。 正是这些实践中产生的问题,促使我们要立足学生发展实际开发针对专业建设和社会需求的校本课程。 3、学校实力为校本开发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我校作为国家级重点职校、全国首批国家中等职业学校改革发展示范学校项目学校、省级示范学校,有较为系统、新型的专业设备,为新的课程体系建设提供了良好的物质基础。 在办学过程中,多名老师多次参与省、市、区组织的课程开发与教材编写活动,有良好的教材编写能力。从已投入使用的教材的使用情况来看,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相当一部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了,学生因为学习困难而辍学的情况减少了,主动参与动手训练的学生多了,有效地解决了教与学之间的矛盾。 学校与数十家企业有良好的合作关系,可以提供技术支持和智力支持,为校本课程开发确立了良好的外围资源。 综合研究认为,目前中职学校开发校本课程,作为国家规划课程的必要补充是可行,也是急需的。 (二)厘清了核心概念,明晰了职业教育校本课程与普教校本课程开发与实践的异同点 1、厘清了核心概念 “校本课程”是本课题的核心概念。在本课题中与之相联系的有四个基本概念. 校本:是指适应职业教育需要,基于学校对应的行业产业需要、学校的条件和学生的特点,由本校教师为主体,吸收有关人员参与的,立足学校内部的。 校本课程:是指适应职业教育发展,立足校本需求,以教师为主体,吸收有关人员参与,并以学校为基地开发的课程。 校本教材:是指职业教育活动中,以学校的校长和教师为主体,吸收有关人员参与,为了有效地实现校本课程目标,达到教育学生的目的,对教学内容进行研究,并共同开发和制定一些基本的教与学素材,作为校本课程实施的媒介,这些素材构成了校本教材。 实训教材:指职业教育中在实施专业技能教学和训练过程中使用的教材,包括训练手册、训练内容集等。 课程开发:是指通过需求分析确定课程目标,并以此目标选择教学内容及相关教学活动进行设计、重组、修订,通过实施和评价,达成课程目标的整个工作过程。 2、明晰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校本课程开发与实践的异同点 校本课程从本质上来说,没有中小学教育系统与职业技术教育系统之间的区别,其相同点:一是主体一致,都是指以学校的校长和教师为主体;二是对象一致,都是为本校学生服务;三是课程总体目标一致,都是为了有效地实现促进学生的发展,拓展目标,对教学内容进行研究,并共同开发和制定一些基本的教与学素材,作为校本课程实施的媒介,这些素材构成了校本教材。 但由于教育的目标不同,主管机构的不同,二者就有许多不同之处的。一是课程功能定位不同:普通教育校本课程开发是作为国家课程的重要补充,主要体现地方化,而职教校本课程是可以作为主干课程来使用,是实现国家中职学校培养目标的专业主干课程的重要组成成分。二是课程结构不同。因为出发点不同,校本教材的编写也有很大的不同。职业教育的校本课程的模块化结构是行为导向为指导,不强调知识的体系,突出工作过程的贯穿性。三是课程实施不同。普通教育校本课程突出探究式学习,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思维能力、综合分析能力等能力,而职业教育的校本课程突出培养技能,实现产学教一体化,突出动手能力的培养。四是评价方式不同。普通教育的校本课程重视知识的传授,评价时以掌握知识多少为主要内容,以卷面考试为主要形式。而职业教育校本课程多以技能考核为主要内容,以实践实验为主要考核形式。 (三)探索出校本课程开发的有效策略 1、确立了学校校本课程开发的原则 校本课程开发以学校培养人才的职业能力目标为主要依据和核心。校本课程开发活动,优先考虑的是市场对本专业人才的需求、学校的办学条件和学生特点,其他因素都只服从和服务于职业能力目标。因此,在校本课程开发的一般原则基础上,确立了以下原则: 一是校本课程与其它规划课程协调性原则。共同形成专业人才培养课程体系。 二是要着眼于学生生存发展的需求,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考虑学生接受新知识、新技能的可能性,强调个人对学习内容和方式的选择。因此,在课程开发中,不仅要做好教材的开发,更要做好教学辅助资料的开发,教学方式、评价方式的改革。 三是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职业学校的学生,“怎么教”比“教什么”更重要,“怎么学”比“学什么”更重要,因为很多学生本来就是“学困生”,让学生能积极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才能有效实现知识技能的传授,实现教学质量的提升。新开发的课程结构适合于学生,课程中所蕴含的教学方法要适合学生,突出动手能力,体现学生差别,允许学生能选择不同的小项目作为学习重点,考核过程与学习过程结合起来。 四是要帮助学生提升学习效果,增强职业能力。因此在课程开发中要注重学生的参与,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中心,是主动的学习者,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项目教学法过程中,学生分小组活动,容易出现会做的同学主导全过程,不会做的同学只当了一个看客,最后培养出来的学生差距就很大。因此,要以学习的手段多样性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以学习组织的竞技性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通过评价形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以考核的方式来促进学生的参与程度,让每一个同学都能独立完成相关的任务,有能力的同学可以进入项目拓展课程,以做得更好。 2、探索了中职学校校本课程的范型 目前中等职业学校的课程根据《教育部关于制定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教职成〔2009〕2号)分为两大类,即公共基础课程和专业技能课程。 课程范型是课程的基本模式,常用的范型有学科中心型、活动中心型、问题中心型和能力中心型。 学科中心型是应用最为广泛的,其中基础课比例最大,专业基础课居中,专业技能课比例最低。但在技能教学中,由于过于注重学科的系统性,忽略了能力的综合培养,导致了能力培养过程的一些困难,也是我们课题研究的原因之一。学科中心课程不可废除,只是将其综合应用,以规避相关问题。 活动中心型以学生兴趣为课程组织的唯一依据,使课程的内部缺乏组织结构和逻辑关系,容易忽视教育的社会目标。在中职学校,往往作为教学补充手段之一应用。 问题中心型是以不同问题为核心构成课程,强调了理论知识的学习和知识的运用,有利于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是常用的课程范型之一。 能力中心型强调培养的职业岗位能力的实用性和针对性,强调与能力目标相关的知识、技能、态度等融于课程之中,有利于实现职业教育中的能力培养,易于模块化,是中职学校大力提倡的课程范型之一。 目前中职学校课程常见范型还是学科中心型。但在课程开发实践中,常常不以单一范型出现,而是综合型出现,能较好的解决好单一范型中的不足。本课题研究的课程类型依据国家对中职学校教学计划的意见,根据课程的呈现方式,确定为综合课程,以专业技能课程主,是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有益补充。 3、探索了中职校本课程开发与实践的有效机制 一是形成了有效的管理机制。在课题组负责人、学校校长的领导下,形成校本课程开发指导委员会,全面指导学校校本课程开发工作,由教科室具体组织实施。确立了以课题组成员为主体,以各专业办公室和学科教研室骨干教师为成员的六个校本课程开发小组,具体实施校本课程开发工作和教学实践工作。 二是形成了有效的学术研究机制。课题组通过课程理论的再学习,提升了课程理论基础。对学校课程进行分析,重构的几个重点专业的课程体系,把国家对中等职业教育的目标具体化。国家提出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就业创业能力;职业教育是面向人人、面向整个社会的教育,根本目的是让人学会技能和本领,能够就业,成为有用之才;发展职业教育,使人们能够掌握一定的专业技术,顺利实现就业,摆脱贫困,从而过上有尊严的生活,这是促进社会公平、实现社会和谐的有效途径。其培养目标是:培养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在生产、服务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中初级专门人才。学校将其确立为“以育人为本,以工学结合、学做一体为主要培养模式,以专业与产业对接、课程与岗位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增强课程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加快培养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必要文化知识、熟练职业技能等综合职业能力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要求在课程开发过程中,充分体现适用和够用的原则,突出技能实践性原则和有利于学生学习性原则。课程课题组提出校本课程编写指导手册,指导开发小组实施开发工作。 三是形成了有效的教科研激励机制。为了促进教科研工作,学校对各类论文发表给予支持,凡参加论文评比,学校全额补贴评审费;评审获奖还按国家级、省级、市级和区、校级予以奖励。课题组成员发放笔记本电脑,供编写校本教材、收集资讯、撰写论文之用。对课题组成员适当补贴,对开发出来应用的校本教材集中评比奖励。对课题组成员外出调研提供帮助,校内调研提供便利。校外调研由学校实习培训处联系调研企业,交通不便的地方提供用车,外出调研有适当经济补助。 4、探索出校本课程开发的路径和方法 在整个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机制尚不完善的情况下,我们借助企业的力量开发符合企业行业需要的校本课程,并编写成校本教材,培养具有良好职业能力和职业道德的技术人才,形成了教材开发策略。 (1)课程开发必须建立在行业调查的基础上 行业的需求决定课程。通过行业调查,获得生产第一线对岗位需求第一手资料。通过行业专家参与课程论证,保证课程内容与行业需求贴近。在调研的基础上,校本课程开发者需要形成课程的开发提纲,清晰地疏理专业所面向的职业岗位群,具体明确其职业定位,确立开发项目。 (2)课程开发必须有行业人员参与 行业技术人员参与细节的修订,保证课程内容与岗位需求合拍的特别要求。每个项目的学习都要求按以典型产品为载体设计的活动来进行,以工作任务为中心整合理论与实践,实现理论与实践的一体化。不同的项目,可以有不同的侧重点。如《食品生物工艺专业实训指导手册》以产品加工过程为设计依据,突出项目路径、项目过程。而电子电器专业《模拟电子技术做中学》以通用技术为设计依据,突出项目理念、项目分析。行业技术人员的教学指导是落实校本教材的重要手段。 (3)开发出来的校本课程必须回到行业中实践检验 校本课程通过教学实践,培养的人才最终要回到企业,通过企业的实践检验。同时学校也可以通过第三方评价的方式进行检验,如电子电器专业的电子技能资格证考试,食品生物工艺专业的食品检验员资格证考试等。 (4)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师资、设备资源 一要体现学校的人才培养理念。学校的教育目标是培养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和职业技能素养、能满足社会需求的专业技能人才,教学以适用和够用为原则,删繁就实,确立“学中做,做中学,做中教”的课程观,突出技能训练,改革考核方式,有力地促进了专业的发展。校本课程的开发,从内容上、从教学过程上、从教学形式上淡化学科性,突出职业性,突出企业性,以学生为学习主体,贴近岗位需求,进行校本课程开发。二要体现教师能力。学校组织老师外出考察成功的职业学校,重新审视对职业教育的认知体系;聘请专家来校讲座,指导重点专业试点,编写校本教材;通过学校教科研工作开展课题研究,注意归纳总结,加强经验交流,积累成功案例,搭建交流平台,使教师能调整观念,提升专业水平,促进其专业化水平的不断提高。三要结合学校的实训条件。校本课程开发,尤其是专业课程的开发,一定是结合学校的实训条件。一个新实训基地的建设就应该以有一个新的教学内容呈现,一个新编课程也必须有配套的实训条件,以通过教学实现。学校加大了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扩大对外交流,充分利用企业的资源建立校外实训基地,派出老师到企业顶岗学习,使校本教材开发与生产岗位相结合。 (5)充分考虑学生的特点 崔允漷(h uǒ)教授提出:“校本课程开发意味着一种责任,即学校负有学生发展的责任,学校必须抵制一切不利于学生发展的课程,必须提供有利于学生发展的课程。”有利于学生成长,让学生乐于学、学得进,是职业学校给校本课程开发定的基调和原则。职业学校学生由于文化知识基础不好,普遍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校本课程开发中,要抓住这些特点,突出技能,去掉繁琐的论证,充分利用黑箱理论的体系,拿出结论性的认知,强调其应用技能。如电子电器专业的《模拟电子技能教程》就是以应用为主体,突出“做中学”的特点。食品生物工艺专业的《食品生物工艺实训教程》也是化繁为简,将复杂的理论性很强的食品分析课程简化为实践课程,将繁琐的理论分析简化为操作过程,使学生轻松地掌握了重要物质的检测技能。 一个好的职业教育的校本教材应该是适宜的,即切合本校实际、与就业市场对接、体现本校办学思想和特色、教师愿意承担并能够胜任、学生欢迎并有实际收获等。校本教材开发需要通过学校的引导、教师的积极探索、学生的主动尝试、行业的积极参与,还需要一个中职学校间的交流、职业教育专家的引领,才能做得更好,走得更远,才能真正体现出职业教育的价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