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适合岗位要求的教学内容,构建符合社会需求的课程体系 一、建设背景 1.社会对护理人才提出了更高要求 从“卫生部护理十二五规划”及“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11-2015年)”的要求来看,到2015年,全国所有三级医院和二级医院全面推行责任制整体护理的服务模式,对住院患者提供全程规范化护理服务,进一步深化“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为患者提供全面、全程、专业、人性化的护理服务。注重护理服务质量的提升,护理服务内涵的丰富。社会对护理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不仅越来越重视护士的动手实践能力而且对护士的人文素养的要求也日益增高。 2.地方医疗护理工作对专业发展提出了挑战 武汉市及我校所在的东西湖区的经济发展很快,三大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医疗卫生条件进一步完善,以三甲、二甲医院为主,社区医疗服务中心为辅的医疗、保健体系逐渐建立。民营医疗机构如雨后春笋,社区卫生工作也开展得有声有色。护理服务领域迅速扩大,保健与养生、健康指导与康复、老年护理、临终关怀等服务内容成为护理主流。这种面向社会的高质量护理服务,向以培养医疗机构专职护理人才为主的我校护理专业提出了严峻挑战。 3.现有课程体系制约了我校护理专业的发展 从我校护理专业原有的课程来看,存在以下问题:第一,不能满足护理行业的需求,与护理行业衔接不紧密,课程体系不完整,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整体全面的认识,部分知识和能力点比较落后;第二,专业课程偏难,知识点过多,学生无法接受,例如《生物化学》与《医用化学》这两门课,作为护士对该门课程的要求不高,但也有需要掌握的重点知识;第三,不能对接护士职业资格考试,目前我护理专业学生的学习只有教材可以利用,没有配套的练习题目,学生自行购买练习题大多缺乏针对性,考试的参考价值不大。
基于以上考虑,我校护理专业开展了课程体系改革与建设,使之适应社会、岗位要求,更加符合学生特点和学生的发展要求。
二、改革课程体系、创新教学内容的探索过程 我校护理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以“以人为本,突出护理,强化人文,服务社区”为原则,开展有针对性的、有地方特色的课程体系建设。面向临床护理、社区护理2大岗位群,构建以“护理技能培养为主线、护理程序为基础”的护理专业课程体系;以促进人的发展为目标,强化护理人文素养培养,构建职业基础能力与护士执业资格(考试)紧密结合的课程内容。(见图表一) 图表一:构建以护理程序为基础的课程体系示意图
原则:课程建设以“以病人为中心,突出护理,加强人文,体现社区”为原
在完善现有课程体系及资源的基础上,实施分层次建设的原则,完善护理专业课程体系的整体性,落实护理专业课程的教材内容的处理与课程开发的计划,建立护理专业主干科目的教学资源库和数字化资源平台。加强校本教材和特色教材开发,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提高护士执照考试的通过率。并由此带动教学模式改革、培养模式的改革,提升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增强专业服务辐射能力,在全市、全省起到引领、示范和骨干作用。 (一)广泛调查研究,专家指导建设 1.深入调查,了解护理行业用人标准,掌握护理行业用人规格。 从2011初,护理专业大规模组织教师分批次前往同济卫校、吴家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及站点、湖北中医药大学、同济医学院、成都铁路卫生学校、北京卫校等单位调研,了解其用人需求与岗位能力目标,掌握护理行业的用人规格与院校的培养标准。 2.成立护理专业建设指导委员组织,专家指导护理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 2012年3月29日,护理专业成立了酝酿已久的“护理专业建设指导委员”,其成员为高校专家、行业专家、医院护理骨干等。护理专业充分发挥了指导委员会的作用,收集专家委员们对护理专业课程设置及教学资源的建议与运用的意见,使护理专业教师更加明确护理行业课程设置的各项标准与要求。 (二)处理教学内容,编写校本教材 护理专业在示范校建设的这一年中,护理专业完成了护理专业所有专业科目(即20门科目)的教材内容的处理;参与了5门专业科目教材的编写(已出版);校本教材《护士临床实习手册》已编制完成,投入使用,《护理临床实习指导手册》完成了一半的编写任务;形成了5门专业核心科目的习题库;制定并完善了新的护理专业的技能训练模式;组织参加了国家护理专业数字化资源的共建共享的建设。 护理专业在课程体系的建设过程中,初步探索构建了以“以岗位需求为导向”的新型课程体系,课程开发与建设有序展开。 1.课程内容处理及课程体系的完善 基于工作岗位核心内容和工作过程系统化。在示范校建设过程中,基于这一思想完善与设计课程体系,根据全国护理职业考试大纲,以护理岗位核心能力培养为重点,对护理专业的专业课程进行教材内容的处理,对护理专业的课程设置进行了调整,突出重点,构建基础能力、核心能力、拓展能力培养的模块化课程体系。课程体系的构建彰显了“重点掌握、全面了解及院校融通、学做一体”的理念。 根据护理行业工作岗位的流程及特点,按照护理岗位工作流程的需要设置和排序护理专业主干课程。其基本特征是护理专业各主干课程设置及核心内容与护理行业常见病的护理及护理各阶段的技能要求相一致,符合护理行业岗位职业能力要求。 ①护理专业专业课教材内容处理 将全国护理执业资格证考试的大纲与护理行业临床护理的技能要求及职业素质要求相融合。以内、外、妇、儿科的常见病的护理要点及疾病护理各阶段的技能要求为主线,拓展学生的其他能力为辅,根据护理行业的工作流程,即前期病人就诊及制定护理计划、中期按照护理计划进行护理操作、后期对护理结果进行巩固及对护理效果进行反馈等进行课程体系内容的建设,并按照核心内容、护理人文要求,制定了专业教学标准,对教材内容进行处理。在护理专业2011年7月-2012年6月的示范校建设期间,护理专业确定了20门专业课程,并对这20门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了处理,完善了其中10门课的教学大纲。 图表二:护理专业部分有代表性的科目教材内容处理的说明
科目 |
增删处理 |
增删原因 |
基础护理学 |
增加了护理礼仪与沟通融入操作的练习,删除了CPR的理论知识与操作的部分 |
加强“护士”与“患者”沟通的能力;CPR的知识放入急救科目内 |
护理礼仪学 |
护理礼仪的强化训练及沟通技巧的考核 |
学生护理礼仪素养的培养 |
急救护理学 |
新增科目 |
急救知识的重要性 |
社区护理学 |
新增科目 |
社区护理的发展需求 |
生物化学 |
删减基础化学知识 |
内容过多,学生无法接受 |
医用化学 |
删减遗传基因部分的知识 |
内容过难,学生无法理解 |
老年护理学 |
新增科目 |
人口老年化的发展需求 |
②完善体现中专特色的护理专业课程体系 随着社会人口老年化问题的不断突出及社会突发事件的不断发生,随着人口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结合护理专业调研的结果,得出如下结论:社区护理、老年护理、急救技术越来越重要,人们对护理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要求“人性化”护理。 ——制定规划,重新完善护理课程体系。以临床护理能力培养为核心,“基本技能模块”“核心技能模块”课程要求学生必修,“职业拓展能力模块”供学生选修,为学生选择不同的工作岗位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空间。(图表三) 图表三:护理专业课程变化情况表
课程体系(模块) |
变化说明 |
以前的课时量 |
现在的课时量 |
基础技能模块 |
《人体解剖学》的课时量增加了36学时,《病理学》课时减少18学时。 《医用化学》与《生物化学》进行了合并,课时量减少. |
解剖学:84 病理学: 72 医化:60生化:72 |
解剖学:120 病理学:64 医化与生化:60 |
核心技能模块(含护理素养) |
《基础护理学》的课时量得增加,主要是加重了学时在技能操作中的人文关怀的训练 |
144 |
180 |
职业拓展能力模块 |
《老年护理学》、《社区护理学》、《精神护理学》、均纳入教学计划中,加大《中医护理学》、《急救护理学》的课时计划 |
36 |
216 |
——加强课程训练的配套性,争取每门课每学期至少测试3次。在调整课程体系后,加强了专业课程习题的配套性,特别是专业基础科目与专业技能科目的习题,使学生达到课课有提高,次次考试不断拔高。为学生步入工作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护理专业在过去的一年中,完善了5门专业课程的习题库,还有5门正在建设中。 2.课程开发:简化重难点知识、体现核心知识、加强临床指导。 ——制定课程开发的目标及计划。根据护理专业学生的学习效果及护理行业学生应该掌握的知识点的融合,护理专业制定了课程开发的计划与目标。主要是对基础模块的科目进行了书写开发计划。 ——积极开展课程开发建设的技术培训,提高教师的课程开发能力。一是聘请校内外课程专家“讲课程”,转变教师课程开发和实施的理念。二是围绕课程建设广泛开展教研活动。如请学校教科研负责人介绍课程开发方法;并指导我们进行课程开发及课程开发的注意事项。 ——制订相关执行方案,逐步落实课程的开发。根据护理专业课程开发的计划,护理专业认真组织教师进行课程开发内容的逐步落实,一是专业教师与北京卫校的教师共同参编专业教材科目。二是编写新的《护士临床实习手册》,该手册在于调动学生动手的积极性,使学生明确在进行临床实习时该完成及掌握的护理操作并及时记录下来,督促并使学生保质保量的完成八个月的临床护理实习。三是减轻学生负担,将《医用化学》、《生物化学》科目的内容进行整合,编与本护理专业学生真正使用的两书的合本。四是初步完成了《护理专业技能训练模式》的编写,该模式是围绕护理专业学生“应该会做那些技能”、“怎样做”及“做的如何”的思路进行编写的。五是编写《护理临床实习指导手册》,指导学生的临床实习,及时巩固在临床实习中所需的理论知识。目前专业教师参与编写的《基础护理学》、《生理学》、《急救护理学》、《生物化学》、《病理学》等书已出版,完成了编写计划,下一步就是收集教材使用的情况,并进行汇总。此系列的教材贴近学生的学习水平,学生易理解与接受,授课教师与学生的均较好。《护理临床实习指导手册》中的《妇产科护理学》部分已通过护理专业主任委员陈先华的审核,《内科护理学》、《外科护理学》、《手术室》等部分的初稿已形成,下一步送给专家们审核,完成了50%的编写计划。 3.护理人文的培养改革:增加护理专业课程的人文培养的课时,将护理人文素养的培养融入护理教学过程中。 ——调整与护理人文素养有关课程的课时。从课时量开始,直观增加学生接受与“病人”沟通与关怀的熏陶。一是增加《护理礼仪与人际沟通》方面的课时量,通过增加学生进行护理礼仪培训的时间及增加学生与“患者”沟通时间与沟通技巧,培养学生的护士气质。二是增加《基础护理学》的实训课时及加强学生进行护理操作的要求,通过增加学生为“患者”进行实际护理的时间,培养学生与“患者”沟通的时间。三是增加文化课为专业服务的力度,在文化课的教学中,在总体课时不调整的前提下,增加人文修养熏陶方面的课时,达到文化课专业课合为一体,共同提高学生综合素养的目标。 ——教学中体现人文护理。在课程体系改革的指导思想下,通过增强护理实训室的人文氛围、增加护理教学过程中的人文教育的渗透、运用科学的理念指导学生、合理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在护理领域开展人文教学、增加学生实训实习过程的人文修养及将护理礼仪与沟通融入学生教学的过程中等形式提高学生在护理“患者”过程中的人文素养。 ——活动中体现人文护理。一方面通过对学生的常规管理及教育,对学生的在校生活进行严格要求,加大对他们的关注,潜移默化的提高学生的团体合作及为他人服务等道德素养。另一方面通过组织各种各样的文体类、爱心教育类、文明教育类及专业类等多姿多彩的课外活动来激发与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如①组织卡拉ok比赛、书画作品展等活动,为学生才华的展示搭建平台,活跃校园娱乐生活,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②组织“12.9红歌合唱”比赛,激发学生的爱国激情、更加热爱生活、珍惜生活;③.组织学生开展多种形式的学雷锋活动、爱心捐助活动,培养学生对党、对国家、对人民的热爱,激发他们服务社会、回报社会的奉献精神,培养学生护理职业道德的意识;④“5.12”护士节活动,进一步强化职业道德教育,激发学生对护理专业的认识、了解和热爱,明确护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增进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专业使命感;⑤元旦及中秋等节日的联欢会、晚会活动,活跃学生文化生活、增进师生感情等。 三、建设成果: 1.确立了护理专业新课程体系的导向 在学校的统一部署下,护理专业根据市场的要求,完善了护理专业的课程体系,体现了将“护理人文”与“护理技能”有机结合的理念,融入了护士资格证考试的内容,涉入了专科护理的内容,拓宽了学生的就业领域。 2.促进了培养模式和教学模式改革 以护理专业课程体系改革为依托和引进护理行业的工作流程及用人标准为依托,结合行业、专业特点,促进培养模式及教学模式改革,根据教学内容及课时的调整需求加强校内外实训基地的建设与联系,促进“院校融通、学做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推进;丰富教学方式方法,引入“教学医院护理”模式法,改革“找错教学”法,强化“问题教学”法,合理运用“核心实例贯串教学”法及运用特长教学及学生辅导教学等,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使学生综合素质、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显著提高。 3.促进了教师队伍建设 以护理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为平台,通过教学方式的多样化、教学内容的改革、参与编写相关专业课程的书籍与习题及下医院调研与锻炼等,更新教师的职业教育观念,让教师感受医院文化,掌握医院护士的标准,增强教师的教科研能力,培养教师的职业技能、教学水平、教科研能力和医院化管理能力。 4.推进了教科研工作 以护理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为载体,在教学研究、课程建设、校本教材开发等方面取得成效。护理专业3名教师承担国家示范专业共建共享资源库建设中的《解剖学与组织胚胎学》、《内科护理学》及《基础护理学》中的部分任务。专业教师参与合著了的教材9本,并分别由北京出版社等出版社出版。教师开发校级教材《英语护理实习手册》,获得“十一五”市级课题结题A等评定。 5.增强了就业竞争力 通过护理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与改革,教学质量明显提高,毕业生竞争力明显增强。在学生八个月的临床实习中,学生的表现得到了实习医院的一致好评。护士资格证考试的一次通过率达70%左右,二次通过率达90%左右,通过率明显高于兄弟学校。学生一次就业率超过 98%,稳定率为85%,对口率超过85%,毕业生“德才”兼备,深受医院欢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