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果展示
首页/成果展示

案例:从借鸡生蛋到养鸡生蛋

时间:2013-09-13  
 
 
 
 
——数控专业校企合作模式探索案例

一、背景
制造业是国家发展的基石,在发达国家数控机床已经大量普遍使用,我国制造业和先进国家还有很大的差距,机床数控率很低,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很多,数控人才的缺乏无疑是主要原因之一。作为数控人才培养的摇篮,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对整个行业人才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
东西湖职校2007年开办了数控技术应用专业,开办之初,没有一台设备,但仍然一下招收学生420名,2008年购置6台普通车床、6台数控车床和1台加工中心,但招生人数下降,招学生收260名,2009年又添6台数控车床,可是招生人数锐减,仅为130名。经调查分析,其主要原因是2007级学生顶岗实习对口率很低,即使是进入了对口企业,学生需要很长时间才能基本担任相关工作,这样企业也不愿多招数控中职生。
为了改变这样的局面,东西湖职校数控专业开始初步尝试与企业的合作,和武汉市鸿星原机械有限公司进行了校企合作,学校为其提供场地与设备,由数控车床10台、数控铣床1台、加工中心2台、线切割1台、普通车床2台建设机械加工生产线;企业负责业务及生产管理。
但是合作过程中,发现该企业本身规模不大,企业制度文化缺失,质量控制不严,生产不合格产品较多,对学生的成长不利。对此我们又继续推进校企合作,引入符合数控人才培养需求,适应现代化生产的企业。
武汉市东西湖职业技术学校是国家首批创示范学校,数控专业是省级重点专业,也是示范校建设重点专业之一,而校企合作是办好职业教育、促进学校活力,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专门人才的重要途径,因此这种模式对于以后专业建设就显得至关重要。
二、主要目标
建设校内专业生产性实训基地,以生产实践为平台和主阵地,着力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为企业培养优秀的技术人才。让学生在真实的企业环境、企业管理、企业文化的氛围中,感受学习技能和掌握技能的乐趣。通过校企合作方式形成集教学、训练、考核、生产一体的创新型中职数控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三、工作过程
1、初步探索
2010年7月28日,学校数控生产实训基地热火朝天。2008级数控专业的10名学生和两位专业老师,正在与公司聘请的刘工程师一起进行产品试制,为日本三菱汽车生产零部件。宋悦同学根据实际情况改变装夹方法,使生产时间缩短,节约加工成本。张帆同学在制作精度要求不高的塑料垫片时,将切刀量考虑进去,用数控车床,装夹一次就可以做10个,工作效率大大提高了,得到师傅们的一直称赞。
在这个实训基地,有10台数控车床、1台数控铣床、2台加工中心、1台线切割、2台普通车床,是将学生实训的设备抽出来建设起来的机械加工生产线。建成后,四处寻求合作企业,但响应者寥寥。最后一家私营企业——鸿星源来校合作。合作中规定,企业负责业务及生产管理,提供学生生产性实训机会。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初见成效,当年招生人数增至198名。
但是在合作两年后由于企业规模小,不具有现代化管理,对于生产要求不高,不利于培养适合现代化企业加工需求的人才。同时由于企业经营不善,企业自主推出了校企合作,为此校企业合作模式需要进一步的探索。
2、走入成熟
(1)引入先进企业,完善合作方案
2012年9月,学校和生产高端通讯设备的武汉维力克科技有限公司达成协议,开展校企合作。维力克公司注册资金人民币800万,公司现有员工一百余人,其中大专以上学历人员占公司总人数的40%以上,公司拥有由十多名业内专家组成的研发团队。学校与维力克公司合作采用校企互动模式,就是由企业提供生产任务、原料等,提供岗位,并承担部分教学任务,学校提供实习基地、设备、人力资源。
学校通过调研,和维力克公司制定了符合中职学生特点的企业员工培养方案,在校内选拔并培养专业教师担任副厂长,负责实习学生的管理与各部门的协调。企业每周汇总学生项目执行的原始记录,与学校管理老师每月书写共建执行情况报告。在实习过程中,学生不仅接受学校教师的指导,而且还要接受企业文化的熏陶和企业委派的具有实践技能和经验的技师指导,企业与学校保持密切联系,反馈学生顶岗实习情况。
(2)组建“企业事业部”,实现岗位对接
学校与企业签订深度合作协议,成立“校企合作虚拟事业部”,分别由双方负责人出任事业部部长,共同管理、安排、协调和组织学生在校内和企业内的日常教学活动。通过在企业设置教学中心、在学校建设校内模拟教学系统,由企业专家与教师进行“现场双辅导教学”,构建“真实生产过程”的学习氛围这种教学模式,让他们与企业零距离接触,真正做到教学与岗位对接。
(3)共同开展生产实践
从2013年3月起,2011级学生每个班正式到维力克进行为期一个月的生产性实训,老师带领下来到学校生产性实训基地的维力克公司。走进厂区,看到整洁的车间,用黄线划分各种功能区,墙上张贴着各种警示标语、生产环境温度湿度记录表。走近机床,会看到每台机床上贴着《机械加工作业指导书》、生产的产品《制作工艺书》及机床负责人、实习学生、名单,侧面还挂着日常设备点检表。产品检验室内6S标示整齐划一,记录产品检测的电脑正在工作中。
8:00,学生们开始机床操作,机床正常运转后空隙,三两个学生会在师傅(调机员)指导下了解机床结构、熟悉面按键和系统编程知识。其实,这些调机员大多都是该专业2010级学生毕业留下的。
16:50,学生清扫废屑,清洁机床,整理工具,整顿环境。17:00老师带领他们离开车间,回到学校,这一切都是秩序井然。
在学生生产实践学期,专业开设了和维力克工厂加工需求相对应的课程,比如CAXA数控车,CAXA制造工程师,使“工”和“学”的内容结合。“学”由学校和工厂共同实施:学校派出专业教师下企,工厂派出优秀工程师指导学生,相互穿插授课和辅导。“工”由工厂实施,按照现代企业模式管理学生,学生在生产线上顶岗实习。
经过半年的校企合作,这种模式保整正了人才,物力资源稳定的组合,实现了学校与用人单位的“双赢”。通过两年摸索,我校数控专业校企合作办学模式逐渐成熟,继维力克后,武汉嘉业机械有限公司也加入了校企合作,切实解决数控专业学生实习,企业培养学生各项操作技能的问题,深入拓展了学生“学中做,做中学”的校企合作模式。
四、保障:
1、职业教育理念引导
“教室里种庄稼,黑板上跑机器”是当前职业教育的“软肋”,但是东西湖职校遵循职业教育规律,始终坚持以学生为本,以就业为导向,市场就是最大的检验,以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为途径,重视学生学中做、做中学。作为专业教师,我们一直秉承工学结合的育人理念,重视学生劳动和学习两种行为之间的合作,强调学校和企业的“零距离”、重视学习和劳作的“双交叉”、强化学生的生产实习和社会实践。在这种以工学结合的教育理念引导下,我们着力向企业集团培养大量技术工人,打造真正的“金蓝领”,以及企业急需的一线技能型人才。
2、硬件条件支撑
专业开办六年来学校投入近800万购买现代数控设备,有能同时提供300个工位的实训场所。其中有数控车床30台、数控铣床3台、加工中心3台、线切割2台、普通车床27台、普通铣床6台、磨床2台、万能磨床1台、平面磨床2台、钳工实训台50个、计算机154台等。同时东西湖区政府在2012年划拨60亩教学用地,用于学校建设生产性实习基地。这些条件为校企合作的开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硬件支撑。
3配套的教学计划和制度保障
专业和合作单位制定了配套的教学计划,学生的生产实践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是专业教学的组成部分,根据企业真实生产环境和资源,安排了《控编程与仿真》、《CAXA数控车》、《AXA制造工程师》这些实践比较强的课程,开展对顶岗实习有针对性的项目式教学。
数控专业实训实习基地的建设,是学校创建国家级示范性职校的重要成果。学校制订了《数控专业实训基地建设方案》,并选派多名教师参与维力克、嘉业公司企业管理。结合公司现代企业管理理念,与企业合作制定了《实习生管理规章制度》《考勤管理规定》《工资发放方案》《实习生档案》《日生产计划表》《教师企业管理规定》等相应的适应学生管理的制度。这些制度的建立为企业合作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障。
五、主要成效与主要成果
1、形成了生产实习模式,培养了学生职业素养
在与鸿星源合作之初,在企业技术骨干与师傅的带领下,我校数控专业2008级的部分优秀学生从熟悉岗位到独立生产,在实际工作中不断成长,并在实践中不断创新,后来成为了该企业的员工,这种以师傅带徒弟的方式在面对热爱机械专业并有一定基础的少数学生时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在2010级学生进入第四学期时,根据实际岗位和学生意愿,分期分批安排学生参与生产性实习,确保实现“一对一”师傅带学徒式的培养,学生普遍反映很好,纷纷报名参加。这种培养方式让学生不仅掌握一定的操作技能,也让学生熟悉实际生产岗位需求,了解了作为一名现代企业员工应用的素养、现代企业管理、企业文化与核心价值观、企业运营流程、企业对毕业生能力素质的要求。这也为他们下一步的顶岗实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参与了企业实践管理,提升了教师实践经验
与鸿星源、维力克、嘉业公司搭建校企合作平台、对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进行了深度的探索,教师在真实生产环境中掌握了技能,教师在指导学生实习过程中可以不断积累实际经验,提高创新创造能力。杨彬等四位教师根据学生在武汉鸿星原机械有限公司进行生产性实训时的任务组织编写两册实训指导书,使得数控专业自身具备了一定的机械加工生产能力。
3、提升了学校办学声誉,拓宽了校企合作之路
通过生产性实训,学生普遍感觉收获很大,获得了实践经验与技能;这一培养模式更是得到各级政府领导的肯定与地方企业的认可,产生极大的社会效益。现在,我校已经吸引多家企业来合作,比如:中日龙股份有限公司、武汉维力克科技有限公司等。在校企合作的模式上有了各种尝试,有的签订了人才培养协议,成立订单班。有的是学校提供场地,企业购买设备、加工生产与经营管理,并提供实习岗位。有的是学校提供场地和部分设备,企业补充设备、加工生产与经营管理。有的是学校提供场地与设备并参与管理,企业主要经营管理。在我国现有体制下,学习先进的德国职业教育“双元制”,我校的这种寻求真正的有利于实现学生的工学结合的校企合作之路是非常有益的尝试与改革。
六、体会与思考
确实,探索有代价,也用收益。武汉市东西湖职业技术学校大胆探索,主动寻求校企合作之路,并做出了有益的尝试与不断变革,在校企合作的机制建设中改革创新,逐渐走上正轨,拓展了学生培养的市场,提升了教育教学质量,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1、中职校企合作要注重企业的选择
在与鸿星源公司的合作中,学校在校企合作上开辟了一个新天地,拓展了学校生产实训的新领域,有效落实了学生生产性实训,老师在生产线上锻炼,推动校内企业与学校、专业有效的沟通,建立了基本的合作机制。虽然,学校积极尝试与企业的深度联合,但由于企业本身规模不大,企业制度文化缺失,质量控制不严,生产不合格产品较多,对学生的成长不利。两年后,企业因经营不善,自主退出校企合作。
维力克公司2012年落户东西湖区。该企业注重企业制度与文化建设,注重企业员工培养,生产现场管理规范,各部门管理严格,在这样的企业进行生产性实训,学生不仅能学习技能,而且能培养职业素养,让学生入学就有工作,毕业就能就业。
2、准工人与工人的管理研究有待加强
在学校学生适应了学生的身份,但是生产性实践,毕竟是在企业,这就需要学生从学生的角色过渡到工人。但是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毕竟只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一种模式,那么当学生在企业实习时最多只是一名准个人,如果按照一名工人的要求来管理势必会适得其反,让学生产生抵触与反感情绪,那么为了学生在学校就学到真正的技能的初衷就会得不到实现。比如,企业为了利益,当生产任务重时会延长工作时间,为了让机器设备不停,就会安排12小时的晚班,这对于企业工人是很正常的,但对于职业学校的学生就无法承受。
另外,即使工作量不大,也存在如何保证工作岗位的师傅指导学生实习的问题。2009级学生在第四学期时,我们采用一个班一个月进行生产性实习,虽然,大部分学生感到收获很大,但因为岗位少,学生人数多,不能保证每个学生随时都有师傅带,所以让部分学生产生厌烦情绪,效果大打折扣。因此我们校企合作的管理方式还要进一步优化,让学生向工人角色过渡。
3、教学-实训-生产三者之间关系要处理好
教学计划的制定权还在学校,教学实际与岗位需求仍有距离,职业技能鉴定标准滞后于企业发展。现在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还停留在学生参与实践层面,就是在实际岗位工作体验一下,是可以掌握一定的实践技能,但此种职业岗位应该还具有哪些知识技能及职业发展等其实还是无法培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