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果展示
首页/成果展示

东西湖职校培养模式改革案例

时间:2012-11-15  
 
 

强化校企合作,实施教产结合,在实践中培育实用型人才

一、案例背景

教产结合是职业学校根据社会、企业的需求和要求,通过教学和生产的有机结合,培养有较高实践能力的学生的最有效的方法和途径之一。我校从2008年开始尝试“校企合作,教产结合”模式,2010年底初步形成涵盖教学与实习、生产与管理、教师培养与课程体系建设等的科学、有序的办学模式和培养模式。实施教产结合模式改革,是基于以下几点思考:

(一)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需要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正处于产业结构升级、经济增长方式转轨时期,劳力密集型、粗放型和低附加值型产业将逐步被高新技术型、集约型和高附加值型产业取代,这需要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实用型技能人才。国务院、教育部相继出台了一系列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政策,明确指出职业学校要加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的办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人力支撑。

(二)优化投资环境的需要

我校位于武汉(东西湖区)吴家山经济技术开发区(国家级),2011年被东西湖区确立为“优化投资环境”重点建设单位,主要为开发区培养人才和提供技术服务、培训。截至目前,开发区内汇聚各类外来投资企业3000余家,其中三资企业300多家,世界500强15家,国内500强24家,台湾20强5家,需要我们提供大量的、能够满足企业岗位需要的实用型技能人才,客观上需要我们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学生技能水平,缩短企业用人培训周期。

(三)中职生身心发展的需要

职业教育的特点和中职生身心发展规律迫切需要我们转变观念,加强生产(实训)基地建设,弱化理论学习,强化突出动手能力的培养,以适应企业和岗位的需要。而目前制约中职校技能训练的一个瓶颈就是学校缺乏真实的企业化实训、生产环境,学校教育与企业需要之间不能完全对接。

二、实施教产结合,着力培养学生的实践(生产)能力

鉴于以上所述,学校决定通过校企合作,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校中厂),引入企业化管理,探索“校企合作,教产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一)东职“校企合作,教产结合”办学模式和培养模式的概念

是以校企合作为基础,以构建真实的企业化运行环境(校中厂)或者能部分生产的实训基地为载体,以“做中学,学中做”为主要教学手段,开展教学生产(有产品产出),培养“能教会做,满足职业教育需要”的双师型教师和“能学会做,满足社会企业需要”的技能型学生的人才培养模式。

(二)东职“校企合作,教产结合”培养模式结构示意图

综合反馈

夯实基础

能力提升

人才输出

生产性实训基地(校中厂)

(教学生产、岗位实习)

企 业

(顶岗实习)

基础实训室(部分生产能力)

(系统模块)

技能训练)

教  室

(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学习)

教学反馈

文本框: 教学见习

 

 

 

 

 

       

 

                                                                                  

 

 

 

 

 

有关注释:

1.教学反馈:是指在教室、基础实训室(实训基地)和生产性实训基地小循环内,将师生在教产结合实践中产生的经验和需要改进的地方反馈给教学过程,用以调整教学计划、内容、方法,指导和干预校本教材开发等。

2.教学生产与岗位实习:有别于到企业顶岗实习,是指在企业技术人员和指导教师的指导下,学生根据生产需要进行的教学生产活动,即以生产为条件的教学活动。学生在岗位实习初期必须在技术人员的指导和辅助下完成教学生产任务,后期相对独立完成教学生产任务。

(三)东职“校企合作,教产结合”培养模式的特点

1.“四点四段”循环:四个学习地点和四个学习阶段循环即“教室(含理实一体化教室)双基学习、基础实训室(实训基地)综合模块技能学习、生产性实训基地模拟岗位学习和企业顶岗实习”循环。逐步形成了大小两个教学循环模式,小循环为“教室”——“实训基地”——“教学生产基地(校中厂)”,为校内教学循环,根据学生在校中厂实习生产的情况来指导、调整教学,整个教学由学校内部控制,具有“快(周期短)”的特点;大循环为 “教室”——“ 实训基地”——“ 教学生产基地(校中厂)”——“企业”,由校内与校外两部分组成,在校中厂实习后的学生再到企业见习或者顶岗实习,再将收集的信息反馈给学校,用于指导调整教学,教学与企业和岗位要求逐渐对接,具有“实、真、慢(周期较长)”的特点。

2.“四个对接”:学生在校中厂和企业的实习和生产,实现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教学内容与岗位要求对接,技能标准与行业标准对接,教学身份和职业身份对接。

3.“四大任务”:依托教产结合,完成“校企合作机制建设,教师队伍建设,学生能力培养,校本教材开发”四大任务。

(四)实施途径

1.强化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培养学生基础能力

首先是建设校内实训基地。其功能有二,一是为学生提供教学模块训练;二是具有部分生产能力,能生产半成品或者零件。在原有的基础上,扩大面积,新购最新的生产或者教学实训设备。目前所有专业都有工位较为充足的实训场所,其中食品、数控、电子、汽修等专业具有对外加工生产能力,学生轮训和实训的时长占到总教时的60%以上。

2.校企合作,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

与武汉鸿星原有限公司合作,建设“校中厂”。 校企双方经过双向考察后,签订合作协议:学校按照企业实际生产要求,提供设备和厂房,企业提供生产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学校负责在企业生产技术人员的指导下,按照企业标准生产线布置厂房;企业技术人员负责带领师生安装调试设备,确保设备正常运转。 其功能有二,一是为学生提供教学系统训练;二是具有对外生产能力,能独立或者与企业合作生产成品或者半成品。

3.校企合作,共同制定教学计划、教学内容,培养目标

校企双方在保障合作互赢的基础上,以生产性实训基地为依托,共同制定教学计划、教学内容和培养目标并约定双方的职责。企业在生产中结合教学需要,安排生产工人、技术人员、管理人员作为兼职教学人员,根据教产结合教学计划,实施生产中的教学工作以及提供教学见习机会。学校安排有关教师跟班参加生产兼指导、辅导学生学习生产技术。在进入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进行教学生产之前,学校在企业的配合下,完成学生双基知识和专业技能系统模块的训练,初步具备从事真实生产的职业技能和职业道德素养。

4.校企合作,共同完成“教产结合”项目

东职“教产结合”模式流程:

(1)企业承接生产订单;

(2)企业提供原材料并提供岗位实训工位;

(3)企业生产技术人员担任指导教师为学生讲解生产工艺流程,学校教师协助学生解决部分理论知识问题(解答和提供咨询);

(4)企业技术人员现场指导学生进行生产,学校教师协助企业管理人员现场管理并学习相关生产技能,做好资料收集工作;

(5)企业质检员负责检验学生生产的产品,以此作为学生技能考核的标准;

(6)企业负责销售和售后服务,并和学校指导老师一起提供教学信息反馈,便于完善教学内容和校本教材开发。

(7)为合作企业和其它相关企业输送经过培训、符合企业要求的学生参加顶岗实习。

 

三、成效与启示

(一)成效

1.实现了四个优化:

(1)优化了实训基地

近三年来,区委区政府和区教育局大力支持我校基地建设,先后投资3500万元用于新建技能实训大楼,扩建和改建原有的实训场所以及购买新的设施设备。目前,学校共有2500多个工位,1600余万元的设备,每个专业均有自己独立的实训基地。

(2)优化了师资队伍

一方面,校企合作单位选派富有经验的专业技术人才或者生产骨干担任实训指导教师,充实了教师队伍,优化了教师结构比例;另一方面,学校教师参与真实的企业生产实践,提高了职业技能,积累了生产经验,锻炼了动手示范能力。目前,数控、汽修、电子电器等特别适合开展教产结合的工科类专业中,拥有高级技师资格的教师占90%以上。

(3)优化了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结合学生实际和企业生产项目需要进行创新,用实训操作手册和项目工艺流程图(校本教材开发)代替传统的教材。校本教材中特别注意实用性、适用性以及安全性。2011年,学校承担的市级重点研究课题《职业学校校本教材开发与实验研究》获得市级A等优秀的成绩,作为课题研究成果呈现之一的11本校本教材得到了评审专家的一致好评。

(4)优化了校园文化

学校引入优秀的企业文化作为学校文化的有益补充,实训场所的布置、规章制度、标语以及现场管理等等完全按照企业6S或者8S要求运行,学生进出学校必须出示胸牌,进入实训场所必须着工装,“进校如进厂,上课如上岗”的氛围初步形成。

2.实现了“三个提高”

   (1)提高了师生技能水平,提升了学校形象

师生在真实企业场景下进行操作,技能水平提升很快,在各级各类技能比赛中,师生获奖比以往明显增多,国家级金奖也有了突破,2011年下半年,学校有13人次在国家级大赛中获第一名或金奖,2012年,学生在各级比赛中捷报频传,仅6月—7月,就有10多人次获得省赛资格,有力提升了学校形象。

(2)提高了学校办学效益,提升了学校服务地方经济的能力

校内实践教学紧密结合东西湖区区域经济特点,融入到地方产业链中,直接进入企业生产环节,初步形成了“产学结合,以产促学”的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和管理模式。纯净水除了满足全校5000余人(在校师生)的免费饮用以外,还实现了对外销售,年销售收入十万余元;数控加工中心加工的机械零部件直接销往日本,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自信心;电子电器应用与维修、学前教育、汽车运用与维修、计算机及应用等专业通过承接来料加工、开展对外服务和培训,2011年共创收90万元(不含节约的教学实训成本),学校服务社会经济的职能明显得到增强。

(3)提高了学校社会满意度,促进了学校可持续发展

学生自信心提升了,技能水平增强了,质量规格提高了,得到了企业的青睐。主动来校洽谈合作的企业明显增多,学生就业质量明显提高,就业率达到98%,对口率也上升到70%以上,稳定率上升为60%。学校办学吸引力增强了,在近几年随着生源自然下降引发的白热化招生大战中,学校仍保持了年招生1500人(不含分校)以上的规模,始终保持在全市乃至全省的前列。由于学生参与实训的劲头足了,不和谐的现象逐渐消失了,学生的流失也从几年前的10%降低到目前的2%,学校在东西湖区的满意度调查中满意率达95%。2011年,学校获得东西湖区“群众满意中小学”称号。

(二)启示:

1.有效实现几个对接,提高了人才培养规格

该模式实现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对接,教材内容与职业标准的对接,技能与岗位的对接,缩短学校教育与用人单位需求之间的差距,提高中职校人才培养质量,提高中职生就业竞争力。

2.遵循了学生发展规律,培养了教师能力,有利于课程体系建设

该模式尊重了学生好动、喜欢动手的身心规律。学生在真实环境中训练,熟悉企业管理、熟悉岗位操作要求,能缩短就业时企业培训时间,甚至可以直接上岗。为教师的职业技能培养创设了基地,有效解决了教师下企调研或者挂职锻炼操作上的困难,理论与实践结合,促进教师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提升,为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提供了丰富的土壤。在教学内容的处理和更新方面有了基础,校本教材的开发有了根基和实验论证条件。

3.节约了教学成本,更好的发挥了服务地方经济的能力

该模式有效节约了教学实训成本,有利于学校进一步改善办学条件,提升办学实力,更好的发挥职业学校服务地方经济的职能,吸引了企业参与办学、参与教学管理,实现学校与社会、经济互动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