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0月 实训基地建设是专业建设的重要保障和基础,为了落实“4号议案”中“三大建设工程”的实训基地建设任务,我校电子电器专业结合国家示范学校建设和学校改革发展规划,着力建设实训基地(含生产性基地),并以此为载体,建立了良好的实训教学环境,适应当前实训教学具有综合性、现场性、开放性和双主体性四个主要特征,最终能实现培养基本技能、专业技能、技术应用(或综合技能)三大实训教学任务。 2011年,在上级部门的大力支持下,一个建筑面积近2000㎡、拥有13个实训室集实训、培训、考级、生产(部分能力)于一体的电(子)类综合实训基地已经建成,在实践教学中发挥着主要作用,基地的硬件软件建设跃升到一个新高度,被评为“省级品牌实训基地”,成为武汉市中职学校基地建设的样板。 通过专业基地建设与改革,教学质量明显提高,毕业生竞争力明显增强。目前该专业招生势头强劲,每年可招新生4个班共200多名学生,学生一次就业率超过 98%,稳定率为80%,对口率超过75%,毕业生“德才”兼备,深受企业欢迎,呈现供不应求的局面。这些情况表明,专业以基地建设为载体的改革取得了成效,得到了社会、企业、学生的充分认可,专业也得到了快速、健康发展。该专业学生近两年获得市级以上竞赛奖项42人次,如参加“众友杯”全国电子专业人才设计与技能大赛获全国一等奖;参加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武汉市选拔赛分别获电子电工技能大赛“电子产品装配与调试”和“单片机控制装置安装与调试”四个团体一等奖,并代表武汉市参加湖北省电子电工技能大赛获二等奖;参加“天华杯”全国电子专业人才设计与技能大赛获全国三等奖;参加湖北省青少年无线电制作竞赛(荆楚杯)获多个一、二、三等奖;今年,3名学生获得“单片机控制装置安装与调试”“电子产品装配与调试”两个大项的省赛资格;学生在武汉市技能抽测中获得第一名。这些成绩极大提高了专业声誉。
一、实训基地建设的目标与完成情况 (一)实训基地建设的目标与思路 总体目标:在完善现有实训基地资源的整合的基础上,加大新设施设备的建设,提升专业综合服务能力,将专业实训基地建成湖北省中职同类专业设施设备先进,特色鲜明,能满足地方经济建设人才培养需求的实训基地和培训基地,并起到引领、示范和骨干作用。 具体目标:对现有的单片机控制实训室、电子工艺实训室、中高级维修电工实训室、机床控制实训室扩建,添加部分仪器设备;新建一个仿真实训室、一套焊接生产线。每年承担相关实训学生3000多人次,职业技能鉴定任务540人次,对社会开展技术培训240人次。积极进行科学研究与成果转化,以便更好地服务社会。通过技术服务、培训,职业技能鉴定,使实训基地建设成教学实习平台、科技创新平台、成果转化平台与技术服务四大平台。 建设思路:实施分层次建设的原则,即夯实校内基础性实训基地建设,强化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拓展校外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尝试创业和创新基地建设。2012年底完成前两项建设任务,2013年完成后两项任务。一方面实施设施设备等硬件建设,一方面实施管理、教学资源和课程体系等软件建设,根据示范校建设和4号议案的要求和进度,逐步实施。 (二)实训基地建设的完成情况 1.校内基础性实训基地建设 (1)建设一间仿真实训室 为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教学,新建了1个80㎡的电子仿真实训室,微机近60台。建立相应的教学电子资源库,为60%教学内容实现多媒体课件授课,为实训基地教学的开展提供保障。 (2)完善现有实训基地建设 在上级的领导和支持下,先后建立起了单片机实训室、光机电一体化实训室、中高级电工实训室、数字电视实训室、制冷与空调实训室、电子工艺装配实训室、电机与变压器实训室等共计12个,涵盖所有专业课程的技能实训,可以同时容纳400人实训教学。 设备数量和培养能力功能列表如下:
2.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 为提高学生的实践生产能力,实现与企业需求和岗位要求对接,与生产过程对接,在建好校内实训基地的基础上,着力建设生产性实训基地。 在经过近半年的市场调研、考察和论证后,着手建设一条THT波峰焊接生产线,建筑面积共计500㎡。建成后,按照企业方式运作,学生在真实的生产环境中训练,在学习中工作,工作中学习。该焊接生产线及配套附件可以提供50人的工作岗位,可让学生熟练掌握制版系统和生产线上的每个操作、检测环节,熟悉电子制造业产品制作的先进工艺过程和企业管理标准。 从2012年3月份开始着手SMT生产线建设,到目前为止已经完成了厂房的选址、厂房的布局设计和SMT生产性的招标采购,厂房的建设正在招标中。 SMT生产线主要设备及技术参数:
3.校外(主要为企业)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 为了强化企业化管理改革,培养学生与真正岗位对接的操作技能,培养动手能力较强的教师队伍,带动课程体系建设,该专业注重校外实训基地建设。目前,与TCL、武汉金牛、富士康、武汉电信光电科技有限公司、名幸电子、金盘电气、爱机、帝光、美的、格力、艾立卡电子等数十个企业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每年可为该专业完成600人次以上的教学见习和顶岗实习任务,完成100人次的教师下企锻炼(生产)任务。 2012年4月成立了电子电器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在行业、企业的指导下,广泛开展实训基地建设、课程体系建设和教师队伍建设以及教学模式改革。至今年9月份,该专业分别与武汉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武汉艾丽卡电子有限公司等10多家企业签订了电子电器(电工)专业人才培养基地建设的协议。根据协议,企业除了为专业提供教学指导、承担校内部分教学任务外,还提供1-2个生产单位(线),学生在校内基地(含生产性基地)完成相关模块训练、综合训练和模拟生产后,到相应生产单位(线)上见习或者顶岗实习,教师也在管理和生产中完成“企业培训(锻炼)”任务。根据实习情况,在企业的指导下,建设和完善课程体系建设,改革教学模式。 从2010年起,经过2年多的分层次基地建设,电子电器专业已经初步形成了低、中、高三种实训(生产)基地建设模式,即校内实训基地——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在此基础上,分别开展“双基+模块训练”、“综合模块+专业技能训练”“生产能力+综合能力训练”,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基地建设与能力培养关系如下图所示:
二、建设成果 1.确立了实践性教学的主体地位 我校在本世纪初,处于生存的需要,着力规模发展,注重“外观”建设,实训基地建设严重滞后,“在黑板上耕田”成为许多专业的教学现状,而社会和企业的实际需要,给学校提出了严峻挑战。为改变这种现状,学校提出并明确了“由规模发展向内涵发展的转变”发展方向,着力建设实训基地,引入企业文化、企业管理,并在此基础上,改革教育教学模式,强化1+1+1(第一年学基础+模块训练,第二年能力训练+系统训练,第三年综合训练+顶岗实习)的模式,使实践(实训)性教学成为主体,使学生能学、爱学、好学。学生的技能水平显著提高,深受用人单位的好评。 在学校的统一部署下,该专业把校内实训基地作为一个系统来建设,将实训室与教室、仿真装置与实际装置、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体现教、学、做一体化,建立基础技能实训平台、专项技能实训平台和具有真实工厂氛围的综合技能平台,形成完整的职业技能培养的环境。 表二:实训平台与能力培养的关系
以上三个平台的建立,使教学具备四个特点,一是可操作性,三个学习阶段任务更加清晰,师生的教学目标很明确;二是实践性,每个阶段都配备实训教学,使教学更加直观有效;三是渐进性,学生能力逐级提升,符合学生的认识和发展规律;四是科学性,与生产实际和岗位要求联系更加紧密,真正实现“需要什么就学什么”。
2.探索了管理机制改革 为了整合现有实训基地资源,加大对现有实训基地建设管理能力,充分发挥现有实训基地设施设备功能和优势,以便提升实训基地综合服务能力,形成一套循序渐进的完整的从实训到生产的知识学习和能力提升链。在专业化管理的基础上,建立、完善一套实训基地管理机制,其建设思路是通过建设科学的、全方位的、现代化的、信息化的管理机制,建立以专业主任为核心的基地管理工作小组,实行规范化管理,建立健全各种规章制度,开展实训基地考核评估工作,为该专业正常运作提供保障。 该专业提出了“集成化管理”理念,就是体现安全、高效、实用的管理,基本机制如下: (1)实训基地准入制。学生进入实训基地学习,严格执行有关制度,首先要学习有关实训基地的规章制度,经过考试合格,方能进入教学场所,实训过程中如果有违纪现象,必须经过强化学习和考试,才能重新进入实训场所。 (2)实训室和生产线负责人或者经理负责制。每个实训室由1名专业教师担任管理者和实训教师,负责该实训室的使用、设备维护检修报损、清洁等日常管理。生产线由经理(校方委派专职人员或者聘请的企业人员)负责实训和生产管理、场室6S管理、设备维护与使用、耗材采购与使用,每个教学班级由一名主讲教师和一名实训员(培训师)共同负责教学,主讲教师负责课程设计、理实一体化教学,实训员负责规范管理和指导学生操作。 (3)全员参与实训管理制。实训基地按学期/学年由专业主任召集各实训室负责人对实训教学目标体系、实训教学内容、实训过程和结果等进行全面分析和总结,并制定改进和完善计划。各专业课程负责教师和实训室负责人完成相应的实训教学任务,并鼓励开展实训教学的新方法和手段的研究,并负责实训教学的监督和考核。
3.落实了培养模式和教学模式改革 强化基地建设,促进了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办学模式和教学模式改革,通过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建立起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以综合实训室建设和引进生产线为依托,结合行业、专业特点,完善课程体系建设,更新教学内容,丰富教学方式方法,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使学生综合素质、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显著提高。通过专业实训基地建设,进一步完善“教、学、做”三者的统一。 (1)基础理论“动手”化 该专业依托实训基地建设给学生的专业基础课程创造一个“做”的条件。依据国家职业资格标准,制定以“做中教”和“做中学”为主的人才培养方案,实施“实践”——“理论”——“再实践”的教学模式,把大量的理论教学放在实践教学的基础上来做。如将《电工技术基础》、《电子技术基础与》融合为《专业基础能力训练模块》,突出实践教学,大量教学任务是在相应实训室完成的。将职业标准与课程相结合,以任务驱动为载体,以职业环境为依托,以“工作过程为导向”设置学习内容,将理论、实验、操作、技能和训练有机整合,真正体现“做中学”,彻底打破学科体系,创造真正切合中职生特点的“做中学”基础性实训基地。 (2)基础技能职业化 将基础课程综合化以后,按照企业和岗位要求以及生产过程要求,融进基础技能训练、综合训练和生产训练项目,将基础理论和基础技能培养融进技能训练中,让学生不再是单一的理论学习和工艺训练,将基础理论与模块训练、生产工艺相结合,真正做到“做中学”、“学中做”,学生在各级实践中获得能力,充分了体现基础课程和核心课程的综合化和职业化。 (3)实践教学形式手段多样化 理实一体化教学。实训室既是理论教室又是实训车间,学生在主讲教师和培训师的指导下,通过实训(生产),获得感性认识,动手能力迅速提高。 计算机仿真教学。用于开展综合性与设计性实验,它是对传统实验技术的一场大的变革,利用ProtelDXP 2004软件电脑绘制电路图、PLC编程软件、单片机编程软件等培养学生仿真能力和创造能力。学生在一定的时间内完成对综合性与设计性实验的计算机虚拟,然后利用实训室的开放预约到实训室实践实现软件和硬件结合,虚拟和现实结合,更好地完成综合性与设计性实验。另外,通过多媒体手段对电工实习、电子实习、编程等操作工艺进行演示,是电工电子实践训练的有力补充。 制作实物教学。学生在电工电子实训基地完成教师布置的某一课题或自己拟定方案,完成课题实施方案的设计、电路制作、安装调试等环节。配合技能节和公益活动等,要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实物制作,如报警器、摇摇棒、音乐盒、LED彩灯广告牌、智能寻迹小车等。学生通过制作,获得了专业技能,提升了创造能力,获得了成功和自信。 特长教学。专业开展明星活动,培养学生特长。根据兴趣爱好和能力,学生可以选报1-2个活动内容,专业为其配备实训室和专职指导老师,开展实践教学活动。如家电产品维修、电子产品组装与调试、单片机DIY、机电一体化产品安装与调试等。 学生辅助教学。在实践训练中,特别是在基本技能的实训中,选拔一批理论基础较好、实践动手能力强的尖子生直接参与助教活动,让他们协助对低年级学生的实训教学进行辅导,对实验仪器设备进行维护维修。
4.催化了课程体系建设 实训基地承担近十门专业基础课的实训教学,从培养适应现代电子制造业高技术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出发,按照基本技能、专业技能、综合技能三个层次的特点,把电工技术基础与技能、电子技术基础与技能实训教学目标定位为“验证性实训+电子专业基本技能培养”;把“单片机控制技术、PLC技术”实训目标定位在“验证性实训+技术应用能力培养”;把“电子创新实训、SMT表面贴装技术”实训功能定位为在“综合应用+创新能力培养”。 该专业基于实训基地建设,通过调研、调查,在企业和行业的指导和参与下,针对企业岗位群开设相应的专业骨干课程,主要有中高级维修电工、PLC自动化可编程、单片机控制技术、电机与变压器原理与维修、数控机床控制、数字电视原理与维修、现代小家电原理与维修,制冷制热设备原理与维修、表面贴装技术与工艺等课程。根据技能培养和层次教学需要,结合培养目标和学生实际,进行课程划分,一方面对主干课程进行研究,研究每门课程的授课内容、深度等内容,并对教学大纲进行优化;另一方面要选好教材,并对部分教材进行编写。并根据电子加工技术发展,结合生产实际,及时更新教材与教学内容。 实训课程与完成实训的场所对应关系具体见下表。另外,由于实训课程的多变,留有机动调整的余地。
5.促进了教师队伍建设 以实训基地为平台,按照专业建设发展计划,与企业密切合作,有计划地培养教师。 以校内实训基地为平台,培养教师的基本职业技能和管理能力。 一批具有多年生产、加工和维修实践经验或者获得相关资格证书的专任教师担任实训室和实训基地的培训教师和负责人,他们在指导实训教学的同时,获得企业或者行业人员的指导,操作能力得到提升。根据总体目标,他们负责改革教育教学模式和方法,承担课程体系建设的主要任务,并在实训教学中,学会管理,更加贴近企业化管理要求。 以校内外生产性实训基地为平台,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 校企合作实训基地能有效培养一支稳定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以满足人才培养模式的需要。学校和专业从长远利益出发,除选派一些教师外出参加国家级、省级骨干教师的培训和院校进修外,还非常重视教师职业技能的培养,一方面轮流选派教师担任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培训师,同时与企业联合,鼓励和安排教师分期、分批到合作企业生产第一线中去熟悉企业的现代生产技术,直接从企业获得的信息反馈,推进职业教育的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另一方面,从行业和合作企业中引进一批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相关职业能力强的工程技术人员担任专职或兼职教师,指导该专业的教师进行实训教学。
6.推进了教科研工作 以实训基地为载体,在实践教学改革效果方面取得了初步成果。教师们通过实训教学,在教学研究、课程建设、校本教材开发等方面取得成效。该专业7名教师承担国家示范专业共建共享资源库建设的部分任务,其中《电子线路》电子线路子课题为组长单位;主持市级教改课题1项;独立编写或者合著了教材9册(套),并分别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国防工业出版社出版、人民邮电出版社出版,其中《电工技术基本理论与技能》获国家级精品课程二等奖。教师开发校级教材《模拟电子技术做中学》,获得“十一五”市级课题结题A等评定。 电子电器专业科研、教改课题情况统计
电子电器专业教师编写教材情况
三、资金使用情况 主要项目资金分配一览表(不含实训室、厂区及相关文化建设费用)
除此之外,用于相关软件开发与建设、考察调研等费用合计30万元左右。
三、建设特色 1.营造了真实的职业环境 建立综合实训基地和生产性实训基地,模拟企业工作状态,创设真实职业环境。 (1)项目引领。建立以项目课程为载体,以职业岗位为目标的教学实训与生产场所,本专业目前拥有“单片机控制技术”、“中高级维修电工”、“PLC自动化可编程”、“机床电气维修”“电机与变压器”等项目课程教学场所12个,对应的工作岗位有电机维修工、中高级维修电工、PLC编程员、家电维修工等。将课程与职业合一,实训与生产合一,学生与员工合一。 (2)引企入校。以培养综合能力和岗位生产能力为目标,建设生产性实训基地,主要面向专业岗位。学校和专业与企业深度合作,以自己投资建设为主,企业参与技术和生产指导服务,建设一条SMT全自动化的生产线、一条THT波峰焊接生产线,将“企业生产线”搬入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内,学校和企业共同担任教学任务,学校负责文化课和专业基础课,企业派人到课堂和生产线上授课,从一开始的企业文化教育到生产线的正常运行与管理,学生轮流在流水线各个不同的岗位实训,成为“校中厂”。 通过项目的实施和生产实训教学的开展,改变了以课堂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学生在较为真实的职业环境中学习和工作,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资源进行了充分的优化组合。根据岗位能力要求,重构课程体系,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密切校企合作, 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顶岗能力,使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尤其是专业技术应用能力不断提高,毕业前每人至少熟悉1-2个工种的操作技术,就业后能够很快胜任专业技术工作岗位,从而促进毕业生对口就业率的大大提高。
2.建立了实训基地开放和共享机制 该专业实训基地开放和共享机制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外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和考级,二是对外开展加工生产活动。 利用实训生产场所和一批专任教师等有利条件,对外承接培训任务,面向社会开设长期或短期、高层次或基础层次的岗前培训、转岗培训、在岗培训等。该专业与学校一道,成为东西湖区职业技能培训基地、东西湖区的就业和再就业培训基地、电子电工考级培训基地,每年为社会培训近200多人,培训的工种涉及电工、电焊工、家电维修工、制冷维修工等工种。在搞好日常培训工作的同时,实训基地还负责部分工种的考级任务,进行初、中级的维修电工、电焊工、数控车床、制冷设备维修等专业的职业技能培训。一方面承担本校学生的职业资格能力培训任务,另一方面为社会培训人员提供职业资格能力培训。有实训基地的基础支持,培训质量得到保障,受到了主管部门和受训者的较高评价,获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目前,因条件有限,对外加工和生产规模较小,主要以教学生产为主。
四、工作中的不足 1.对外培训力度不够 对外培训的能力还不够强,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培训量不足,需要在政府的支持下进一步整合全区电子电工类的培训资源;二是目前还只能开展职业技能考级培训和考试,还没有职业能力鉴定资质,下一步力争建设电子电工类职业鉴定所(站)。 2.教、产、学、研的系统性不够强 以实训基地建设为基础的实训教学,虽然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教、产、学、研方面的系统性不够强,“教”与“学” 、“模块”与“岗位”的对接研究目前做得还不错,由于生产性实训基地才刚刚起步,对于“教”与“产”的研究没有深入。下一步,要把教、产、学、研四方面统一起来,形成一个整体。
目前,该专业占地面积近1600㎡的生产性实训基地——电子装配与加工中心正在紧锣密鼓的建设之中,届时可为该专业提供120个实训生产工位。另外为配合“学校创业区”建设,即将建设该专业“创业实训平台”—— 电工电子技术服务部,将由具有家电维修高级工证书、有十年维修经验的专业教师担任技术顾问,主要由学生负责经营,经营项目包括电子小产品、电子产品套件、元器件制作,电子产品设计,小家电、电子小产品维修,家庭装修综合布线设计及安装等,开展对内、对外服务。学生的就业和创业能力可以得到提升,专业水平得到提高,并产生一定的社会影响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