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产结合,教学做合一”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东西湖职校教育改革创新案例
案例名称:“教产结合,教学做合一”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案例简介:2008年、2009年,学校分别与武汉鑫天源饮用水有限公司和武汉鸿星原机械有限公司合作,在校内建立校中厂---“东职纯净水生产线”和“东职鸿星原数控加工中心”,积极探索“教产结合,教学做合一”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校企双方通过“明晰各自责权利,共建实训车间,共订教学计划、教学内容和培养目标,共同完成生产订单”的方式进行深度合作。师生通过在真实的企业化管理环境下,在企业技术骨干的指导和示范作用下,“教中做,做中学,产中练”,提高了职业道德素养和职业技能水平,企业、学校、学生实现“三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一、案例背景 (一)职业学校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是国家经济形势发展的需要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正处于产业结构升级、经济增长方式转轨时期,劳力密集型、粗放型和低附加值型产业正逐步被高新技术型、集约型和高附加值型产业取代,需要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实用型技能人才,为此,国务院、教育部相继出台了一系列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政策,明确指出职业学校要加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人力支撑。 (二)学校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东西湖职校地处东西湖区吴家山国家级经济开发区腹地。东西湖区经济社会发展势头迅猛,2010年,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30亿元,工业总产值350亿元,全口径财政收入87亿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22亿元。2010年,吴家山经济技术开发区成功升级为国家级开发区。截至目前,区内汇聚各类外来投资企业3000余家,其中三资企业300多家,世界500强15家,国内500强24家,台湾20强5家,需要我们提供大量的、能够满足企业岗位需要的实用型技能人才,客观上需要我们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学生技能水平,缩短企业用人培训周期。 (三)学校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是学校抓内涵发展,促师生终身发展的需要 职业教育的特点和中职生身心发展规律迫切需要我们转变观念,走内涵发展之路,需要我们加强实训基地建设,突出动手能力的培养,大胆改革创新,提高人才培养规格。目前制约中职生技能发展的一个瓶颈就是学校缺乏真实的企业化实训环境,学校教育与企业需要之间不能完全对接,培养的学生找不到合适的工作,而企业招不到合适岗位需要的员工,形成“招工难、就业难”的两难局面。同时,职业学校的教师普遍缺乏企业实际生产经验,缺乏对新产业、新技术、新工艺的了解,也需要一个载体来充实提高。在当前条件下,大量教师进入企业生产一线学习提高不太现实,因此,加强校企合作,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校中厂),引入企业化管理,探索“教产结合,教学做合一”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对于促进师生终身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
二、东职“教产结合,教学做合一”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 (一)东职“教产结合,教学做”人才培养模式的概念:以校企合作为基础,构建真实的企业化运行环境,以教学生产为载体,以“教中做,做中学,产中练”为主要教学手段,培养“能教会做”的双师型教师和“能学会做,满足市场需要”的技能型学生的人才培养模式。 (二)东职“教产结合,教学做合一”的人才培养模式结构示意图:
相关解释: 1.教学反馈:是指在教室、基础实训室和生产性实训基地内循环内,将师生在教产结合,“教中做,做中学,产中练”实践中产生的经验和需要改进的地方反馈给教学过程,用以调整教学计划、内容、方法,指导和干预校本教产开发等。 2.岗位实习与教学生产:有别于到企业顶岗实习,是指在企业技术人员和指导教师的指导下,学生根据生产需要进行的教学生产活动,即以生产为条件的教学活动。学生在岗位实习初期必须在技术人员的指导和辅助下完成教学生产任务,后期相对独立完成教学生产任务。 (三)东职“教产结合,教学做合一”的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四个四” 1.“四点四段”内外循环:四点即四个学习地点(教室、基础实训室、生产性实训基地、企业),四段即四个学习阶段(双基学习、系统技能模块训练、模拟岗位实习、顶岗实习),内外循环即(前三个阶段校内三个点的内循环和校外企业最后顶岗实习的外循环交叉进行),以此实现人才的培养。 2.“四个对接”: 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教学内容与岗位要求对接,技能标准与行业标准对接,教学身份和职业身份对接。 3.“四大任务”:依托教产结合,完成“校企合作机制建设,教师队伍建设,学生能力培养,校本教材开发”四大任务。 三、案例实施途径 (一)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 学校与武汉鑫天源饮用水公司和武汉鸿星原机械有限公司经过双向考察后,签订合作协议:学校按照2家企业的实际生产要求,提供设备和厂房,企业提供生产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学校负责在企业生产技术人员的指导下,按照企业标准生产线布置厂房;企业技术人员负责带领师生安装调试设备,确保设备正常运转。 (二)共同制定教学计划、教学内容,培养目标 学校与上述两家企业在保障合作互赢的基础上,以生产性实训基地为依托,共同制定教学计划、教学内容和培养目标并约定双方的职责。企业在生产中结合教学需要,安排生产工人、技术人员、管理人员作为兼职教学人员,根据教产结合教学计划,实施生产中的教学工作以及提供教学见习机会。学校安排有关教师跟班参加生产兼指导、辅导学生学习生产技术。在进入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进行教学生产之前,学校在企业的配合下,完成学生双基知识和专业技能系统模块的训练,初步具备从事真实生产的职业技能和职业道德素养。 (三)共同完成“教产结合”项目 东职“教产结合,教学做合一”人才培养模式操作流程: 1、学生在进入校中厂之前,学校在企业的指导与配合下,负责完成学生双基知识、系统技能模块的训练。 2.企业承接生产订单并制定生产计划安排表; 3.企业提供原材料并提供岗位实训工位; 4.企业生产技术人员担任指导教师为学生讲解生产工艺流程,学校教师协助学生解决部分理论知识问题(解答和提供咨询);工艺流程讲解与实际生产交替进行。 5.企业技术人员现场指导学生进行生产,学校教师协助企业管理人员现场管理并学习相关生产技能,做好资料收集工作; 6.企业质检员负责检验学生生产的产品,以此作为学生技能考核的标准; 7.企业负责销售和售后服务,并和学校指导老师一起提供教学信息反馈,便于完善教学内容和校本教材开发。 8.为合作企业和其它相关企业输送经过培训、符合企业要求的学生参加顶岗实习。 四、成效 1、初步探索出了一条突破中职校人才培养模式瓶颈的途径。 真实的企业化管理环境,真实的订单生产,生产过程就是教学过程,工艺流程就是教学内容,师傅的口传身授就是主要的教学方式,质检员终端产品质检就是教学考核。通过“教学做”的统一,让师生增加了职业认知体验,熟悉了企业操作流程,缩短了企业用人培训周期,满足了企业实际岗位需要,实现了与市场的对接,从而实现学生、学校、企业三赢的目标。 2、“教产结合,教学做合一”培养模式显示了强大的生命力。 由于培养模式遵循了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同时,校中厂有效解决了教师下企调研或者挂职锻炼操作上的困难,为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提供了丰富的土壤;也为教学内容的处理和更新、校本教材的开发创造了条件。2011年6月,学校承担的市级重点科研课题《中职校校本教材开发实验与研究》获得市级A等优秀的成绩。 3、模式的成功运行,为兼顾“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找到了突破口。 师生在真实企业场景下进行操作,理论与实践交替进行,技能水平提升很快,在各级各类技能比赛中,师生获奖比以往明显增多,2010—2011学年度全校师生共有698人次获得区级以上奖励,其中国家级13人次。 学生技能水平和职业道德素养的提高赢得企业、家长和学生的信赖。近几年,主动来校洽谈的企业明显增多,其中不泛TCL、美的、双汇、屈臣氏、统一等名企。学生就业质量稳步提高,就业率连续七年达98%,对口率和稳定率也逐步上升到70%和60%左右。在生源自然减少,招生大战白热化的不利局面下,学校近三年招生仍然保持在2000人以上,稳居全市前列,取得了极好的社会效益。 同时,开展“校企合作,订单生产”,利用企业提供的原材料开展教学生产,学校的教学实训成本大为节约。以数控专业2011年4月至8月为例,五个月内,学校就节约了15万余元的教学实训材料费。如果全校能够全面实施此种模式,那么每年节约的成本费将高达200万元左右,这将有效缓解中职校办学经费紧张的问题,为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因此,站在这个层面上说,经济效益十分可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