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运用与维修
首页/汽车运用与维修

汽修专业实训基地建设案例

时间:2012-12-07  
发布者:武汉东职        发布时间:2012-12-07        

一、探索背景

1.社会、企业需要大量的汽修专业技工人才

进入二十一世纪,汽车已走进千家万户。随着汽车时代的到来,汽车专业维修维护人才将十分短缺。根据调查,仅东西湖区每年就可提供大约1500个汽修方向的就业岗位。作为该地区唯一一个汽修专业,本专业肩负着为吴家山经济技术开发区培养高规格汽车运用与维修人才的重任。

 2.开展实践性教学的需要

    东西湖职校汽修专业开展的专业课程主要以实现动手操作为主,但实训资源不足和设施设备短缺落后,严重制约着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再加上学生专业基础知识与能力较差,传统的教学方式和手段,只会再次让学生失去信心。只有把大量的在教室完成的纯理论的学习变为直观、实际、富有趣味的在实训基地完成的教学活动,才能让学生的长处和潜能得到了充分的发挥,使其树立自信心。

3.促进课程体系和教师队伍建设的需要

加强作为实践性教学载体的实训基地建设,会促进相关课程体系建设,更多的增加实训课内容,促使专业结合实训要求和学生实际开发校本教材,教师在实训和生产实践中,更新观念,掌握先进技能,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二、探索举措和过程

1.校内基础性实训基地建设

专业在上级部门和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已经建立成了发动机实训室、底盘维修实训室、汽车电工实训室、二级维护实训室、汽车美容实训室等共计14个,实训室总计面积2134㎡。工位总数413个。为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教学,即将投资53万元新建1个60㎡的汽车维修机电理实一体化实训室。可新增20个实训工位,打破理论课、实训课的界限,将汽车机电维修的课程的理论教学、实训教学、技术服务等融为一体,教学环节相对集中,教学场所也做到统一,师生边教、边学、边做,理论和实践交替进行,突出学生动手能力和专业技能的培养,充分调动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基础性实训基地设备数量和培养能力功能见表一。

 

表一: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基础实训基地详细目录

实训室名称

设备数量

培养能力

发动机实训室

21套

通过课程教学和技能实训,使学生基本具备汽车发动机拆卸、装配的知识和能力;具备使用维修工具、量具、设备进行发动机各总成、部件修复的知识和技能;能排除汽车发动机常见故障。

汽车底盘实训室

62台

通过课程教学和技能实训,使学生基本具备汽车底盘拆卸、装配能力;具备使用汽车底盘维修工具、量具、设备进行底盘各总成、部件修复的技能;能排除汽车底盘常见故障。

汽车电工实训室

5套

通过课程教学和技能实训,使学生基本具备汽车电气设备各总成、装置的拆卸、装配连接能力;使用汽车电气维修工具、仪器设备进行各电气总成、装置的修复和线路连接技能;能排除汽车电气设备常见故障。

集训室

27套

针对各级汽车维护维修大赛,进行集中指导培训。

汽车钣金实训室

30套

掌握汽车钣金的基本技能知识,掌握电焊、氧焊、气体保护焊、等离子切割等技术的操作方法。

汽车维修区

9套

通过课程教学和技能实训,在掌握汽车发动机、汽车底盘核心项目知识与技能基础上,使学生具备对汽车发动机与底盘各种新结构拆卸、装配与维修的知识与技能。

汽车保养区

15套

熟悉掌握汽车发动机、底盘、车身、电器设备的保养与维护。

汽车检测区

5套

通过课程教学和技能实训,在掌握汽车电气的基础上,使学生基本掌握安全气囊、GPS、自动空调、电控座椅、音响、自动门窗、防盗系统等装置的拆检与维修的知识和技能。

汽车美容实训室

5套

熟悉掌握新车开蜡、新车清洗、漆面研磨、漆面抛光、漆面还原、打蜡、内室护理、保持车身漆面等汽车美容作业项目。

汽车仿真实训室

50套

配合汽车专业方向课进行视频教学

熟练掌握模拟装配技能。

2.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

为提高学生的实践生产能力,实现与企业需求和岗位要求对接,与生产过程对接,在建好校内实训基地的基础上,着力建设生产性实训基地,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学校和专业作为投资建设和管理主体;二是企业作为投资建设和管理主体。

以学校和专业为主体的建设——建设一个对外加工焊接生产实训基地。在经过近半年的市场调研、考察和论证后,由学校投资建设建筑面积计达410㎡的生产实训基地。建成后,按照企业方式运作,学校承担运营、教学、培训等主要任务,企业担任部分教学和管理任务,学生在真实的生产环境中训练,在学习中工作,工作中学习。该焊接生产实训基地及配套附件可以提供40人的工作岗位,可让学生熟练掌握焊接工艺上的每个操作、检测环节,熟悉气体保护焊制作的先进工艺过程和企业管理标准。

以企业为主体的建设——引企入校,与武汉“吉利航”汽车维修公司合作,建设一个仿真教学实训基地。学校为企业提供厂房及配套设施,企业投资建设汽车维修实训基地,负责运营。根据合作协议,校企双方共同制定培养目标和教学计划;专业为该企业(岗位)实施定向培养,并为该企业开展员工培训、技能考证等服务;企业接纳学生顶岗实习,担任大部分实习教学和管理任务,并负责专业教师的技能培训(下企锻炼)。

3.校外(主要为企业)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

目前,与武汉万兴木桥有限公司、武汉纵申机械有限公司、武汉新东盛汽车装饰有限公司、富汉富拉司特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武汉盛强汽车销售服务有限公司、武汉鸿通达汽车修理厂、八千代工业(武汉)有限公司等数十个企业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作为该专业教学教学实训基地,每年可为该专业完成600人次以上的教学见习和顶岗实习任务,完成10人次的教师下企锻炼(生产)任务。

2012年4月成立了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在行业、企业的指导下,广泛开展实训基地建设、课程体系建设和教师队伍建设以及教学模式改革。至今年9月份,本专业分别与武汉爱机设备有限公司、武汉爱立德有限公司等多家企业签订了人才培养基地建设的协议。根据协议,企业除了为专业提供教学指导、承担校内部分教学任务外,还提供1-2个生产单位(线),学生在校内基地(含生产性基地)完成相关模块训练、综合训练和模拟生产后,到相应生产单位(线)上见习或者顶岗实习,教师也在管理和生产中完成“企业培训(锻炼)”任务。

4.实训基地的分层建设及运作模式

从2010年起,经过2年多的分层次建设,本专业已经初步形成了低、中、高三种实训(生产)基地建设模式,即校内实训基地——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在此基础上,分别开展“双基+模块训练”、“综合模块+专业技能训练”“生产能力+综合能力训练”,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实训平台与能力培养的关系、基地建设与技能训练的关系如下图和表二所示:

 

    

校内实训基地

双基+模块训练

 

校外实训基地

生产能力+综合能力训练

 

校内生产基地

综合模块+专业技能训

实训

实践

反馈

 

 

 

表二:实训平台与能力培养的关系

实训平台

所属实训场所

能力培养

基础技能实训平台

实训室

培养各项基础技能和基础技术应用能力。

专项技能实训平台

综合实训室和考级室

主要以汽车(维护)机电、汽车美容、汽车钣金三个方向为重点进行设置,让学生掌握相关知识与技能。

综合技能训练平台

生产实训基地、校外实训基地和创业创新中心

集操作、检测、维修、考评和生产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训练平台。

 

5.在校外实训基地开展教学的方式、模式

吉利航修理厂成立于2003年,经过近10年的发展壮大,已初具规模,是集汽车修理、保养、美容、装饰于一体的综合性修理厂,是中国人寿、太平洋、平安等保险公司的事故车定点单位。从建厂初期即与我校合作,学校汽修专业的成长与修理厂的发展壮大休戚相关。前期汽修专业的实训场地、设施设备、实训师资,得到了大力支持。

1)与吉利航修理厂合作的意义有以下几点

(1)充分的利用社会资源,为专业的教学服务。

(2)以利于提高教师的实训教学能力和实训管理能力。

(3)改变了教学实训模式,提高了教生的动手能力和应变能力。

(4)使学生能更一步的掌握企业岗位的用工标准和要求。

(5)利用校企合作平台,汇聚企业与学校力量,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促进共同发展

(6)给学生就业提供了一个贴近企业实训的机会。

(7)可以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8)专业更贴近市场的需求,进而使专业更具创新意识,根据市场需求开发特色课程。

2)合作方式

合作方式在双方共同接受的情况下,根据双方的实际情况在互惠互利具有可操作性的情况下制定。本专业准备采用 “参入实训法”实训模式。根据校企共同制定的教学实施性计划,专业教师带领(一组)学生参入到企业生产工作中,一边工作、一边实训,既工作实训了,学生在真实的环境中又得到了锻炼。企业工作(实训项目)由企业统一安排。

3)实训室建设

建立了一间美容实训室;一间钣金实训室;每个实训厂地80m2。美容实训室在一楼,独立一个门面。实训室的作用是:一边实训教学,一边理论教学,同时又可兼容对外服务。

4)实训项目要求

(1)美容项目要求:在实训的同时,可以对外服务。

(2)钣金项目要求:能在教学训练的同时,又可进行培训训练。

(3)修理维护项目要求:校企需合作,把营业作业加入到教学项目任务中,使每一项修理维护任务都融入到教学实训中,使教学实训都要带着维修任务,使生产和教学充分的融合在一起,使两者能很好的有机结合。

 

三、探索成效

1.初步实现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的对接

在行业、企业和委员会的参与下,将教学过程逐渐演变为生产过程,将理论教学与操作训练交替进行,解决了在学中练,练中学,以练为主,以学促练的培养模式。并结合学生特点,因材施教,选择学生最能接受的方式施教。许多学生参加顶岗实习,稍加培训就能满足岗位要求。在行业、企业和委员会的参与下,课程体系建设、课程内容确定更加符合行业要求。所有课程都围绕职业标准,也就岗位技能标准转,岗位技能涉及到哪些知识,就学哪些知识,需要多少,就学多少。减轻了学生负担,还提高了教学效率。

2.促进了教师队伍建设

以实训基地为平台,通过实训教学、下企锻炼等,更新教师的职业教育观念,让教师感受企业文化,培养教师的职业技能和企业化管理能力。实训室和实训基地的培训教师和负责人在指导实训教学的同时,获得企业或者行业人员的指导,学会管理,更加贴近企业化管理要求。一方面轮流选派教师担任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培训师,同时与企业联合,鼓励和安排教师分期、分批到合作企业生产第一线中去熟悉企业的现代生产技术,掌握生产技能;另一方面,从行业和合作企业中引进一批职业能力强的工程技术人员担任专职或兼职教师,指导该专业的教师进行实训教学。

3.增强了就业竞争力

通过专业基地建设与改革,教学质量明显提高,毕业生竞争力明显增强。目前本专业招生势头强劲,每年可招新生4个班共180多名学生,学生一次就业率超过 98%,稳定率为80%,对口率超过75%,毕业生“德才”兼备,深受企业欢迎,呈现供不应求的局面。连续两年,本专业学生在武汉市中职类汽车维修大赛中获得第二名的好成绩。

本专业始终将“理论为辅,实践为主”作为独特的教学思路,与30多家企业签订订单式培养协议,深化校企一体、产教结合,为工学结合教学模式提供保障。为本地汽车维修行业每年输送技术型人才50多人,为汽车生产制造企业每年约100多人。

 

四、反思与建议

借助示范校建设,专业的实训基地建设有了一个很大的提高,学生在大量的教学时间里“学中做,做中学”。但这样存在两大问题:

1.学生没有太多的时间学习基础性的东西,再加上学生的文化基础差,文化底蕴薄,他们实践水平很难在岗位上再有较大提高。下一步将适当增加基础课学时。

2.实践课的安排不太科学,缺乏一个统一的规划,学生实习实践的层级性和递增型不强。下一步将化大力气解决调整实训和实践教学与整个教学的关系。